中药材种植带有很大盲目性,同时受季节和生产周期长等限制,市场反应迟缓,使药材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价格大起大落。
野生中药遭遇“竭泽而渔”。道地野生中药材正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甚至枯竭。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无药可医”的尴尬局面。
中药材正处于10年来最快最猛的涨价时期
中药材太子参本是治疗小儿发热的寻常药,这几年价格像翻筋斗云。2006~2007年间,太子参每公斤不超过20元,2009年不超过100元,去年就涨到了370~380元,现在近500元。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所监测537个常用的大宗药材品种中,太子参(宣州统)的价格同比涨幅最大,为438%。
中药材价格上涨,中药饮片也相应水涨船高。以前开一服中药六七元钱,现在20元钱以下基本开不出来;三服感冒药近160元。
从安徽亳州到河北安国,在国内中药材集散地,中药材的价格一路飞涨。往日一把草的中药贵得离谱,价格从“药你苦”变成“药你命”。
2011年5月17日,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发布5月市场价格监测报告显示,在所监测的537个常用的大宗药材品种,与去年同期相比,本月升价品种371个,占总量约69%;降价品种127个,占总量约24%。
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说,今年3月以来,200种传统常用药材整体价格开始了新一轮上涨,价格指数从2500点快速升到了2800多点。其中野生中药材的涨势更为凶猛,几乎拉出了一段笔直的指数走势线。中药材涨价进入第四轮高峰,正处于10年来最快的涨价时期。
我国优质道地药材沦为低附加值的“草”,大量出口到欧美市场,被做成制剂返销到我国
中医中药一向以“简、便、验、廉”而著称。究竟是谁动了中药的价格?
中药材价格暴涨,有中药减产、种植面积减少、游资炒作等多种原因。但归为一点,还是供不应求。近年来,天然绿色的中药需求持续增加,供给却呈下降趋势。据统计,包括滋补、养生药在内,中药年需求量已高达70万吨。从2000年开始,国内中药材种植面积就以每年20%的速度在递减。
“以前是要想富种药材,现在是种药不如种甘蔗。农民种植中药的积极性已大不如前。”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市场专委会主任周雷说,“种粮可以有粮补,种药没有,并且多数药材种植周期都在1年以上,短期难见收益。”
中药种少了就是药,种多了就是草。周雷说,中药材种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同时药材受季节和生产周期长等客观条件限制,供求变化的市场反应较为迟缓,使药材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了药材生产和价格的大起大落。这样容易出现“两头苦”:中药材价格便宜,药贱伤农;而价格上涨,让吃中药的老百姓吃“苦”。
中药材供给短缺,还与我国把中药出口当“草”卖有关。近年来,我国中药出口呈现一增一降,即提取物的比例连年增长,中成药份额逐年缩小。据统计,中药提取物年进出口总额为6亿美元,其中出口5.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比重的40%以上。我国优质道地药材沦为“农副产品”、低附加值的“草”,提取物大量出口到欧美市场,被做成制剂返销到我国,面临着“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的尴尬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