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量“重磅炸弹”药物专利保护的到期,中国等亚洲国家已经成为跨国药企畅销药物外包的首选目标,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要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国际咨询公司DATAMONITOR不久前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披露:2011年,世界原料药/药用精细化学品市场总销售额为827亿美元,对应当年国际医药市场8625亿美元的总销售额,原料药市场相当于医药市场年销售额的1/10。到2015年,世界原料药及精细化学品市场年销售额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估计达1060亿美元。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原料药及精细化学品行业已成为全球15个增长最快的“世界经济引擎”之一,而排名世界前20位的跨国制药公司,如辉瑞、罗氏、诺华、默沙东、葛兰素史克、赛诺菲等则成为当今国际上原料药及精细化学品最大的进口商。
八成原料药来自亚洲
实际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制药公司已与亚洲等地的原料药生产商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包括亚洲在内的各国原料药生产商成为跨国制药公司的主要外包生产基地)。据来自IMF的一份报告披露,西方制药公司所需的原料药及精细化学品中,至少有85%来自外包企业,而且至少80%的原料药是由亚洲原料药生产商提供,只有不到20%的产品为欧洲及美国自行生产。
为何欧美国家的老牌制药厂商要将自己的原料药及精细化学品外包给其他洲(主要是亚洲国家)生产?原因只有一个,即降低成本。由于亚洲等非欧美国家的人力成本及环保成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环保成本也相对较低。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在过去几年里,排名世界前20位的跨国制药公司已有14家关掉或卖掉了它们设在自己国家的生产基地,将所有原料药及精细化学品生产转移至亚洲国家。有些跨国公司甚至将研发中心也迁移至亚洲国家(靠近生产基地),动机很明显:亚洲的临床试验费用仅为美国或欧洲的1/3或更低。
总之,面对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跨国制药公司与亚洲原料药生产商“牵手”已成为一种大趋势。
据了解,跨国制药公司的原料药外包主要集中在亚洲两大原料药生产国:中国与印度,其次,位于亚洲大陆最南端的岛国新加坡,在过去10年里已悄然成为亚洲生物工程药品(重组DNA蛋白质药品)的新生产基地,而该国的生物工程药品源头也是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厂商的“产业转移”。相比之下,中国和印度迄今为止主要还是承接欧美国家的化学原料药外包生产,而西方国家厂商拥有的具有很高含金量生物工程药品,中国或印度则较少获得。
仿制药的冲击
随着过去10年里,以络活喜、洛赛克、百优解、泰利必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际市场畅销专利药品的专利期满,它们必将面临通用名药的激烈竞争,由于这些药物在医药市场上享有盛名,故跨国制药公司不愿轻易退出市场,为保住其原有市场份额,这些药企必然会将这些畅销原料药交由低成本国家的厂商生产,以期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拥有一定医药工业规模的中国和印度,自然成为跨国制药公司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