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细分领域,医药流通的行业也存在物流效率偏低的情况。根据全国物流统计调查数据,2010年我国医药产业的物流费用率为11.1%,同比小幅下降了0.2个百分点,高出整体工业企业1.4个百分点。可以说,高企的物流成本是导致终端药价虚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我国与发达国家日本的差距也较为明显。2010年日本医药产业的物流费用率仅为1.44%,比我国低9.66个百分点。若我国达到日本水平,2010年我国医药产业可节约1000亿元的物流成本。
而在终端控制药价、药企提升库存周转率的诉求下,医药产业的第三方物流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运输费占比大期待减负
作为特殊的商品,药品的仓储、运输、包装、检验等各个环节均需要较高的标准,专业、专用的属性可能导致物流费用有所提升。
在2010年医药产业的物流费用构成中,运输成本占比达到45.4%,同比小幅下降0.4个百分点,是牵制物流成本的主要因素。其余项目中,管理成本占比11.7%,仓储成本占比10.9%,利息成本所占比重为6.7%。
对运输成本的结构进行测算可以发现,油费(车船使用税、燃油税等)占比达到40%~50%,其次是路桥费,占比在15%~30%。因此,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才能更好地控制该部分的成本支出,是减轻医药流通企业负担、提升其盈利能力的关键,也将有利于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政策转向推动估值修复
2010年底,安徽模式成为全国基药招标之模板。基药招标推进一年多以来,各地区的药品整体降价幅度非常明显,且各省之间出现了比价效应。
基药招标大幅杀价的主因在于“双信封”中过高的技术标通过率。参与技术标评选的企业,若数量≤2个,全部进入商务标评审;在3~5个之间,排名前60%的药品进入商务标评审;投标数量≥6个,排名前50%的药品进入商务标评审。对于大部分普药而言,进入商务标后,竞争厂家仍然数量较多,招标难免沦为价格战,品牌、质量被价格所压倒,对企业杀伤力较大。
药品中标价格的大幅下降,使得医药行业整体承压,中间环节的流通企业亦受明显波及。2011年医药流通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流通业务毛利率为7.0%,同比下降了0.2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