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卫生圆桌会议2012:中国卫生议题”上,有专家表示,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的医疗改革取得了进步,但离医改目标仍然较远。
在一些学者看来,“看病难、看病贵”只是表象,“以药养医”只是体制性的“肿瘤”而已,让人民实现健康才是医疗改革的终极目标,而距离这样的目标,医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激励机制控制医疗费
到目前,政府在医改上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表示:“医改小组出台的一份报告指出,医改三年政府承诺投入8500亿,但最后政府真正投入的是1.2万亿。政府还承诺,到‘十二五’结束,医改投入将高于1.2万亿,意味着每年至少投入4000亿元人民币。”
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很多患者却没有明显的感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依旧存在。
牛津大学医疗政策与经济学教授叶志敏指出:“如果不改变对医院的激励机制,即使政府投入再多,也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在她看来,只有建立正确、合理的激励制度,才能真正控制医疗费用支出。
叶志敏指出:“中国医院既有的模式是通过药品收入和各种检查费用,来维护医院运营。这样的机制鼓励医生靠大处方来赚钱。而现在,取消药品加成后,谁来弥补差额?这又涉及到激励制度的问题。有些地方会按照比例来补助,这样并没有改变实质。”
改变医院的运营机制才是关键,使医院把健康绩效作为追求的目标。
叶志敏认为:“医院仍然可以赚钱,但不是靠大处方,而是靠提高服务质量,这就要看激励机制是怎样设定的。”
在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雷海潮看来,对公立医院,虽然政府对其定位是应该面向公众提供有助于健康的公共服务,但实质上,很多医院关心的是能够产生更多的利润,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而不是创造更多的健康价值。
因此,他指出:“政府实施医改要做的是尽量缩小它所提供的服务与健康之间的疏远程度。也就是说,提供的服务是真正对健康有贡献的。”
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亚太区编辑总监查尔斯(Charles Goddard)看来,中国卫生领域的体制正面临“瓶颈”。
查尔斯指出:“这些‘瓶颈’包括:中国医疗卫生水平、资源配置区域差异严重、城乡差异严重、贫穷家庭无力购买高昂的医疗服务、医患关系恶化等。”
尽管一些医生认为,医改就是投入资金,但是仅仅投资并不能提升中国的健康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