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 B(标题中写作 “2B”)会不会成为移动医疗下一个可以挖掘的金矿?
一直以来,移动医疗的创业主流是服务 C 端用户。无论是早期的综合资讯、问诊、挂号平台,还是后期比较受关注的垂直细分领域,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解决用户 / 患者的需求,比如找到医生、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等。
目前,C 端创业公司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就是线下 + 保险的闭环究竟能不能走得通。这个验证过程恐怕需要不短的时间。而在这个十分纠结的时期,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趋势,就是针对 B 端服务的创业变得比从前积极活跃了许多。与 C 端的服务相比,B 端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当然,B 端和 C 端的服务并非泾渭分明。比如现在的 “保险热”,其实就是从 C 端服务起家的移动医疗公司开始向B 端的保险公司靠拢。但是,B 端和 C 端的创业起点还是截然不同的,构建的商业模式也不一样,尤其不一样的是他们所蕴含的思维方式。
B 端现在看来还是有一些 “冷门”,有门槛但也有想象空间。那么这种截然不同的创业方向,有没有可能成为未来这一年或者更长时期内的创业热点?哈姆莱特几百年前的那个幽灵般的问题突然来到了移动医疗领域:2B or not 2B?
B 端方法论
与 C 端有针对性解决痛点的创业不同,B 端的创业则呈现了一些 “随机性”。虽然痛点很多,但创业公司的出现更多是依赖创始团队所掌握的资源。在具体分析前,我们先简要梳理一下目前 B 端创业的大致方向。
在医疗领域,主要的 B 端有四大类:医院、药企、企业和保险公司。刚才提到了,现在主攻保险公司的都是从 C 端起家的移动医疗公司,这里我们暂时不做分析,而主要分析的医院、药企和企业。以下涉及到的创业服务,都是直接从面向 B 端机构开始的。
①医院
我国的医疗市场主体是公立医院,而公立医院又具有非常浓烈的行政色彩。这样扭曲的现状,使得公立医院形成了极为复杂的系统。很长时间里,创业者都对公立医院敬而远之。但实际上,公立医院也存在着相当多的痛点,给创业者留下了机会。
控费——
这几年,医保基金的控费压力骤增,而有关医保控费的改革重心一直在医保部门,支付方式、精细化管理等。在医院层面并不是没有措施,只是问题在于,到目前为止这些措施仍没有充分调动医院控费上的积极性。但外部环境的变化,比如支付方式改革和政府考核体系改革等,仍然给公立医院的医保管理带来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公立医院开始寻求改变十分原始的医保管理方式,比如对每个科室医保花销量的实时监控。再有一个改革意识比较强的省市或者医院,也开始寻求通过对处方的审核来控制不合理开药和检查。原有的老牌信息厂商有些在这方面做了比较多的尝试,而近期也有创业公司加入其中,比如去年底宣布融资的快马医疗就定位于 PBM 业务。
供应链——
谈起供应链,很多人眼里就冒光,因为利益实在是太肥了。肥到什么程度?就是你拿下几家医院的供应链业务,基本上就可以准备上市了。当然,我国所实行的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导致公立医院是一个采购体系,而零售药店是另外一套采购体系。创业形式也就出现了两种类型:
一种是面向零售药店的,希望通过零售药店的整合,提高采购量、压缩供应链环节,从而达到降低成本、获取利益的目的,很多药品 B2B 电商做的就是这个生意。虽然这个市场不小,但跟医院比还是差太多。
一种是面向医疗机构的,与零售药店的逻辑是一样的,都通过提高供应链的效率来赚钱,但复杂程度则要大很多。而且受地方采购政策的影响,这种供应链的管理又增加了强烈的地域性色彩。比如我们报道过的医蜂云服,主要就是从浙江省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