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晚间,万达新成立大健康集团的消息,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这是继万达商业、万达文化、万达网络、万达金融之后,诞生的另一名万达新成员,预示着万达在战略层面已明确了重点发力大健康产业,轻资产运营,也解答了近期万达海外并购受阻,国内资产出售的资产腾挪疑惑。
另一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从房地产转型大健康行业的企业有30家,包括万达、万科、保利、恒大等。而万达作为地产行业的老大哥,转向大健康行业,是中国地产行业的一个转折点,也从侧面证明房地产行业的红利期正在消融,而大健康产业的未来充满想象。
此前,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了一组数据,随着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和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至2021年,中国的医疗服务支出总额预计增至88368亿元。
面对偌大的医疗市场,万达在新成立大健康集团后,又将如何瓜分万亿的医疗市场份额?轻资产战略又将如何应用于大健康行业?擅长商业地产运营的万达,面对壁垒高的医疗行业,又如何破冰?其他地产商转型方式有哪些?万达模式的大健康有哪些可圈可点的经验?国外是否有可参照又转型成功的地产企业?
去地产化,卖掉13个文旅城和77家酒店
2015年,万达集团开始提出转型,不再做地产商,主动调整。在一次公开的演讲中,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提到,希望在三到五年之内,万达能将把“地产”去掉。
为了转型,王健林提出了“2211战略”,即五年之内要让资产达到2000亿美金,市值超过2000亿美金,企业收入达到1000亿美元,企业利润至少要超过100亿美元,并将来自房地产的收入降到30%以内。
在确定“去地产化”战略后,王健林做了两件事:首先,坚决转让重资产项目,即万达自己投资并附带了住宅销售的项目,即使已经拿到地,这意味着万达决定舍弃一部分开发利润和资产增值,“轻装上阵”。
虽然2016年5月,王健林在央视《对话》栏目中叫板迪士尼,声称万达文旅项目的存在,将使迪士尼20年内无法在中国内地市场盈利,但是仅仅14个月后,王健林就将这些项目卖出。
2017年7月10日,万达商业与融创中国联合发布公告称,万达商业将旗下13个文旅项目91%的股权和债务转让给融创,作价295.75亿元。同时出让的还有76个酒店,价值为335.95亿元。
这是中国房地产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并购交易,但万达官方的进一步解读甚少。殊不知,王健林在2年前去地产化的战略中,早已规划好了。
其次,是集中力量做轻资产。所谓的轻资产就是用别人的钱来投资,有两种方式,直投和众筹。万达曾推出过50亿众筹项目,被“秒杀”。以此证明中国社会上拥有很多过剩的资金,它们正在找出路,同时又缺少收益较高切较稳健的投资产品。
从2017年7月6日,万达集团发布的2017年半年业绩看,集团上半年收入1348.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51.1%,完成上半年计划的116.2%,同比增加12.4%(因2017年初万达旅业资产转至同程网,剔除万达旅业因素,同比增加17.9%)。
根据万达集团收入占比看,2016年,万达文化集团实现收入641亿元,同比增长25%;电影产业实现收入391.9亿元,同比增长31.4%;旅游产业实现收入174.3亿元,同比增长37.1%;儿童娱乐收入5.2亿元,同比增长137.8%。
2016年,万达集团服务业收入占比55%,历史上首次超过地产;服务业净利润占比超过60%,也大于地产开发利润。此外,万达还通过与基金公司合作,输出品牌与管理,成功转型轻资产。2016年开业的50个万达广场,有21个属于轻资产。
今年的万达地产和服务业收入则有了更大的变化,这两项业务目前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42.1%和57.9%。
但无可置否的是,地产收入依然远高于公司其他各业务板块。地产业务在上半年收入563.4亿元,同比增加11.3%,于此相关联的租金收入还有116.9亿元,其他包括文化集团(308亿元)、金融(206亿元)、网络(25.6亿元)等业务收入均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