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现疫情,到向社会公布,再到有病例康复出院……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出现,让人免不了回想起2003年的“非典”。十年过去了,我国已经从被动应急变为从容出击。
自3月3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向社会发布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以来,此后每天都有新发病例。尽管病例出在少数地区,但疫情的较高致死率和诸多的待解谜团仍令人难安。回想起十年前 “非典”袭来时的被动场景,人们在问也在看:今天的中国政府有足够的应急防疫能力了吗?
3天完成《指南》印制和诊疗培训
“与抗击‘非典’时的慌乱无序相比,中国政府抗击H7N9做到了从容不迫。”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项目部主任刘远立评价说,“决策科学”、“信息透明”和“防治结合”是三个关键点,尤其是信息透明极大地增加了政府的公信力,对于动员全社会防控疫情十分有利。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考验了刚刚组建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疾控”)。“当时的疾控体系力量薄弱,缺乏整合资源有效应对的能力。”中疾控主任王宇说。
“非典”过后,国务院颁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这是我国应对突发事件制度化进程的开始。随即,当时的卫生部成立了应急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彼时,公共卫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先后被修订;监测预警和应急网络实验室检测能力迅速提高……
正是基于此,面对H7N9疫情,中国政府才做到了疫情防控有章可循。“从发现H7N9疫情到及时向社会公布,我们是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实施的。”卫计委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梁万年表示。
梁万年介绍,自2013年3月31日向社会发布疫情后,在全力做好病例救治工作的同时,卫计委组织制定印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诊疗方案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指南》,对全国省级和部分有视频通讯条件的地市级医务人员开展诊疗技术培训,而这一系列工作的进行仅用了3天。
据了解,针对确诊病例的治疗,药品安全应急处置体系保障了应急药品的及时有效供应。截至4月7日,国家流感中心已向409家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发放H7N9禽流感检测试剂盒。
国家流感中心主任、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副所长舒跃龙介绍,在发现病毒的第一时间,我国就已经启动了向世卫组织分让毒株的程序。“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从容有序。”舒跃龙这样评述从3月发现H7N9病毒至今的防控工作。
从各自为垒到整体作战
2003年的“非典”使中国公众第一次感受到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的冲击。危机过后,应急管理能力成为政府管理体系中首先被整修的一块“短板”。
此后,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对卫生应急工作的支持,直接负责公共卫生的疾控体系在机构建设、硬件建设、人员配备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王宇表示,投入增加直接改善了监测预警和应急网络实验室检测能力,对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等疾病的监测和应对能力不断提高。
在良好的硬件平台上,按疾病种类分工负责、网络化协作、畅通信息传播等工作机制也得以建立起来。时任中疾控副主任的杨功焕带领疾控团队,2005年就建成了覆盖13亿人的网络直报系统。
据王宇介绍,2005年,四川省成都、资阳等地发生不明原因疫情后,当地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报告了疫情,中疾控第一时间派出相关专家赴四川协助调查,并迅速确诊此次疫情是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2008年,国务院宣布全国应急体系基本建立。这一应急体系被概括为“一案三制”——“一案”指应急预案;“三制”则包括以政府办公厅(室)应急办为枢纽的综合协调体制,以监测预警、信息报告等为内容的应对机制,以及包括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内的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