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整个中国的改革推进将更加深入和彻底,在此背景下的中国医药产业也正在经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药品价格管理作为整个医药产业发展的指挥棒和调控杠杆,药价政策的制定思路和调整方式也在发生根本性改变,过去一些卡壳多年的环节正在缓慢疏通,不合理现象在慢慢拨正,尽管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更加完善和清晰,但改革的大方向已经明确,对中国制药产业特别是民族药物和仿制药的发展,将起到根本性的促进作用。
2014年依旧是改革大年,公立医院改革、新GMP、质量一致性评价、支付方式改革、药品招标等各个层面的深化转型在快速推进,药品价格层面的改革推进工作会成为全年的焦点和亮点,其中,中成药价格调整思路的变化和原研药价格管理思路的调整会影响全年。
万众翘首期待已久的中成药价格调整终究没能在2013年最后的日子里出台,但是这只“靴子”在2014年落地已成必然。
一方面,此前国家已经明确表示调价必行,且医保目录中化学药已经完成了调整,新一轮中成药价格调整强调的是充分考虑药品特性而使价格有升有降;另一方面,最高零售价格的调整、中成药价格构成的机制不明确,以及众多方面利益博弈的综合影响,价格调整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价格调高的幅度和广度或小于预期。
综合各方面反馈分析,本轮价格调整或仍以降价为主,幅度在10%~20%之间,独家品种也会纳入调价范围。
1 调价预期强烈
新医改政策推动以来,在公立医院改革迟迟没有实质性进展的状态下,药品价格的调整被视作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第一个环节,频频有政策下发,尤其是在药品招标导向上极具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关文件。
一方面,中成药价格向来调整幅度比化学药缓和,近两年来,各地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的独家产品频频高价中标,且随后获得医疗机构的青睐而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另一方面,中药材近年较大范围和大幅度的价格波动让中成药企业吃尽苦头。部分药材价格出现暴涨,部分中成药产品成本高企甚至出现倒挂现象。但2012年以来,国家先后对中药材产销及中成药成本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摸底,商务部等也出台相应政策控制中药材价格大幅波动,这些措施的推进使中成药成本控制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也从另一个侧面提出了对价格调整的需求。
另外,2009年国家医保目录产品收纳调整以来,部分新增中成药产品并未经过重新的价格调整;同时,国家新基药目录中药品种相比于旧版目录新增了101种,新增独家品种或独家剂型就超过40个,而各省基药增补的一个大趋势是大范围增补中药品种。显然,作为国家全额报销的目录产品,国家对之调整价格也在强烈的预期中。
2011年以来,国家已经陆续对医保目录中化学药物的各个用药领域逐轮完成了最高零售指导价格的调整,整体以降价为主。而中成药价格也已经近6年未作调整,按照惯例,中成药的价格也将迎来一轮新的调整。
中成药价格调整在2013年全年都在吹风,调价靴子落地仅仅是时间点的问题,据最新消息显示,调价通知预计在2014年一季度正式下发。
2 与市场对接
不过,相对于以往的中西药物价格调整,本轮针对中成药的价格调整在思路上有所变化:一方面,据说调整将较好地考虑中成药本身的特性,针对产品的原材料构成、中药材的市场变化及当前的供应情况等综合考量;另一方面,强调价格调整必须与市场现状真正接地气。
据有关消息,本次中成药价格调整主要遵循四个原则:一是既与本轮医保化学药价格调整政策的基调基本保持一致,又要充分体现中成药民族药的特点;二是充分考虑中药材价格市场趋势、中成药主导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中成药市场购销价格等因素;三是对低价或廉价药品不降低价格,对因成本上涨导致价格倒挂的适当上调价格,对创新性药品适当减少降幅,对高价药品加大降价力度;四是除上调价格的品种外,调整后的最高零售价格原则上不高于实际平均中标零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