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亮相,仅让医药A股激动了一两天。实际上,围绕一季度基药政策和药品招标的密集发布,各方在医改深水区的利益博弈片刻未歇。
“进入基药目录只相当于拿到参赛证,企业还得争取在发改委这条线上,最高零售价不被大幅下降。各省的招标是另一个"价格劫",只有保证切到蛋糕,才能笑到最后。”某资深药企政府事务部负责人近日表示,药企现在是机会、压力并存。
招标转向按质论价
将滋生暗箱操作
3月15日晚间,卫生部发布2012年版基药目录。相较2009版的307种药品,新版基药品种扩容近七成,并将于5月1日起施行。
不过,有幸入围的医药上市公司并不开心。“如果进入目录的不是独家品种,其实相当忐忑,后续的招标政策要比进入基药目录更重要。”江苏一家药企负责人透露。
据了解,目前基药目录只公布品种的名称,具体的企业及品牌需要通过省(市)招标确定。由于各省基药招标基本仿效安徽双信封模式(即技术标、商务标),选取报价最低者唯一中标。这意味着非独家药企不得不面对二次竞价,淘汰过程异常残酷,往往一个产品面临着十几个对手的竞争。为追逐市场份额,中标价越压越低的现象并不鲜见。科伦药业就是一例,2012年上半年公司大输液毛利率同比下降4.3%,仅为42.2%。
为纠偏“双信封”的评价办法,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3年14号文《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要求既要对药品质量、生产企业的服务和信誉等进行全面审查,也要对竞标价格明显偏低的药品进行综合评估,避免恶性竞争。而在国办发〔2010〕56号文则指出,基药招标的核心精神是“最低价中标,单一中标”。
前述资深药企政府事务部负责人分析,未来基药招标会明确增加药品质量的评分权重。目前北京基药招标政策就提高了技术标门槛,分为三个质量层次,未来这一模式可能作为基药招标的范式向全国推广。
不过,医改方案起草者之一、北大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透露出隐隐担忧,企业只要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等基本质量门槛,就说明是有相当生产能力的,“如果价格低的不中标,反而是价格偏高的中,岂不增加暗箱操作的可能?”
拔高基药使用比例
医院冲量滥用药物?
即便中标,药企是否就能够借势价量齐升、分食到更多蛋糕?
为将招标与市场挂钩,2013年1月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指出,新版目录出台后,各地均需规定各级医疗机构基药使用比例,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外,二级医院基药使用量和销售额应达40%~50%,三级医院基药销售额要达到25%-30%。
不过,14号文件并未明确提及基药在二三级医院的使用比例、上下联动等政策,这意味着入选基药目录的品种,如果未中标,那么将丢掉二三级医院市场。“这一点与年初卫生工作会议上的精神不太一致,需要进一步跟踪政策走向。”那位药企政府事务部负责人透露。
“事实上,现在二三级医院基药使用比例,与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到的具体比例相差甚远。”一位沪上研究员透露,自己调研的广州三级医院,基药使用比例仅有10%。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透露,在基药目录未扩容之前,上海三级医院的基药使用比例大概为17%左右,新版公布后,执行得比较好的三级医院大概能达到20%。“考虑到实际情况,这个二三级医院基药使用比例,要求太高了。如果强行规定,医院会为了冲量,开处方时将基本药物捆绑在一起,该用不该用都用上了,违背了合理用药的原则。”
新政落地还需配套
二次议价有望放开?
有业界人士认为,为提升基药使用比例,不排除出台类似“二次议价放开”的配套政策。所谓二次议价,是指医疗机构在省级药物招标结果的基础上,对中标药品进入医院采购之列时,再一次杀价,以将不规范的“暗扣”改为“明扣”,纳入绩效考核,进行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