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九月,医院着手JCI国际认证,与JCI纠缠了整整一年。用过了时的话概括自己:在纠结中起步,在懵懂中成长。
其实,JCI本身并不是标准。它是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的简称,是美国医疗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简称JCAHO)的国际分支机构,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全球评估医疗质量的权威评价机构。其基本理念是以质量和安全为中心,基于质量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的原则,实现最优的并且可以达到的、服务于患者的执行原则。在认证过程中,大家通常把这一系列的标准和执行细则用JCI代替,就通称为JCI。
应该说,JCI既遵循了本土标准又要高于本土标准。它不排斥本土标准的严肃性、差异性和强制性,将美国标准的合理性、有利于质量和安全的可操作性融入其中,引导生理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强调患者与医疗环境的和谐。现阶段,国内医疗界各种检查、达标、评级繁多,引入JCI标准可以实现以不变应万变。
现在,国内很多医院着手开展JCI认证,管理层的思想和认识到底准备得怎么样?内外环境、设备设施、作业流程乃至思维习惯等都决定JCI的成败,破旧立新、持久坚持的耐心你有吗?同是医院标准化建设,JCI与国内“三甲医院”的评审相比,评价方法和认证理念你懂吗?如果认识问题和毅力问题解决了,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二者的异同点,避免创建过程中出现的认同排斥甚至挫败感。
一、评审或认证的医院不相同
“三甲医院”的认证评审只对国内一定规模病床以上的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进行,主要是面向大型医院,不是向所有医院开放评审,有利于通过大医院的辐射影响带动相关医院的发展。三甲评审通过以后,部分服务性收费标准要高于非三甲医院,在医疗分级上也将获得更多的病种。
JCI则不同,它没有床位数量和场地规模的限制,只要对质量和安全有提升意愿的医院就可以申报,只要在质量、安全和环境等方面没有否决项就可以参评。这样无门槛、无国界的认证推广,有利于安全、质量的广普化。认证通过后,医院并不一定会提高收费标准,但它是商业医疗保险机构支付医疗保险的基本条件,只有获得认证的医疗机构才能获得国际医疗保险赔付。
二、评审或认证的方法有区别
JCI也好“三甲”也罢,其评审或认证都是由医疗或相关管理专家来完成,一个医院都需要3-5天的时间。“三甲”评审先开会动员,然后分组进行查看,经专家团队集体投票认可,最后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宣布结果。JCI分别由医生、护士、行政官各1名组成,通过文件回顾、约见领导、检查医护单元、查看行政后勤保障系统等。专家组不能决定医院能否获得认证,要将初步报告呈交给JCI原则与标准委员会,由该委员会的16位专家决定医院能否通过认证。
“三甲医院”在评审中着重考察医院在某个静态时刻的指标,衰减和改进情况并不影响打分。JCI除了关注某特定时刻的静态数据,还要考察过往情况以及改进的措施和可预期的未来。它要对认证前四个月的运行数据进行考核,需要有稳定的运行态势来认证现有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控性。
在评审的过程中,“三甲医院”标准的严肃性不容置疑,能够有效地降低和控制在评审过程中主观性,保证评审的客观公正。但JCI却有相对宽松的评审手法,它允许被检方对偏离情况进行自我解释,如果存在合理性就有可能获得谅解,他们认为合理就允许存在,或者存在即为合理。
JCI采用的是“循迹追踪法”,即对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检查,尤其关注那些严重影响病人安全与医疗服务质量的流程,由此发挥追踪检查的独特效能。对影响患者安全的各种预案看得很重,检查时不会要求被检查人背诵预案,而是集体演示现场,以确认预案或制度的可行性和员工对预案的熟悉程度。
三、JCI的人性关怀、诚信和安全文化
JCI强调人性关怀和安全文化的创建,每个环节都需要考虑患者的感受,推崇建立社会医学模式,使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同步得到保障。比如,在镇痛镇静的过程中要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确保在最轻疼痛的转台下进行操作;保护患者的隐私,不让患者在检查诊断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隐私部位检查、哺乳等必须在有遮挡的环境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