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发改委责令蚌埠卫计委整改 二次议价成焦点

沉寂3个多月后,白云山等8药企遭蚌埠94家医院封杀又有了后续。

826日,国家发改委向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函,建议责令蚌埠市卫计委改正相关行为,并对安徽省药品集中采购中是否还存在其他违反《反垄断法》排除限制竞争行为,从总体上予以清理规范。

常年研究药品招标政策的九州通)集团营销总顾问耿鸿武称,这是放开物价之后,国家发改委第一次在药品招标采购方面发声。此次尽管蚌埠卫计委初衷可能是为了降低药价,但需要合法的程序和规则。

在北京鼎臣医药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看来,现在各省各自为阵,在执行过程中二次议价意味着招标采购制度一定程度上被架空,企业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与医院或医院联合体谈判,建议相关部门搭建一个第三方全国性的招标平台,并保证其公开透明性。

827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联系蚌埠市卫计委获悉,此前就此招标事件向媒体发声的蚌埠市卫计委医政科长阙胜利被调离原岗位。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对此事情不知情,市卫计委不负责药品招标事宜。

发改委责令蚌埠卫计委整改

424日,安徽蚌埠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完成:单品种带量询价采购,降价25%。而红日药业(17.870, 0.29, 1.65%)、GSK8家药企因列入单品种带量采购目录的药品降价幅度未达到25%,其所有药品永久性不得在蚌埠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销售(详见本报报道《8药企遭蚌埠94家医院封杀 带量采购落地遭质疑》)。

此举震惊医药界。随即,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对蚌埠卫计委进行炮轰,称其滥用行政权力。

当时,蚌埠市卫计委医政科长阙胜利向媒体解释,此次要求企业在省中标价的基础上再降25%,经过前期调研,对药企来说完全可以承受。从此次采购中大部分药企已经“达标”来看,也可以证明。他表示,蚌埠市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带量采购联合体(下称联合体)在药品集中采购招标中,长期坚持与药企进行议价磋商,才真正有可能实现药价触底。

没想到时隔3个月多月后,国家发改委介入此事。国家发改委称调查显示,蚌埠市卫计委410日发布的《蚌埠市公立医疗机构临床用药单品种带量采购询价公告》中,不仅规定了30种药品的品种、规格和剂型,还直接确定了生产企业,排除和限制了同种药品不同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利于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合理价格。

对此,国家发改委称蚌埠市卫计委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涉嫌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违反了《反垄断法》相关条例,建议责令蚌埠市卫计委改正相关行为,并对安徽省药品集中采购中是否还存在其他违反《反垄断法》排除限制竞争行为,从总体上予以清理规范。

国家发改委建议应从以下三方面予以清理和规范:一是在药品集中采购中不得对本地和外地经营者设定歧视性的资质要求和评审标准,不得对本地和外地经营者中标的数量进行限定;二是对可以形成市场竞争的药品,在采购中不得指定具体的药品生产企业;三是采取必要措施,消除之前药品集中采购中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后果。

耿鸿武认为,蚌埠市药品招标采购中的某些举措规定触犯了《反垄断法》。“这是放开物价之后,国家发改委第一次在药品招标采购方面发声。”他说。

之所以出现这一事件,耿鸿武认为可能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地方部门在具体操作上出现错误;另一可能是举措出现畸形;还有一种可能是顶层设计的相关规定存在问题。

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联系了蚌埠市卫计委,但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此不知情,而此前就此招标事件向媒体发声的蚌埠市卫计委医政科长阙胜利已被调离原岗位。

二次议价再成焦点

事实上,组成医联体进行药品带量采购,是国际药品采购的通行做法,也是制药业期盼的药品采购方式。联合采购,可以形成规模采购量,从而使买卖双方通过直接谈判达到提高经济效益、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是推进我国药品招标采购制度改革的有益探索。

对于蚌埠市卫计委此次带量联合采购即二次议价,在耿鸿武看来,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在招标过程中不懂法律。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多发性骨髓瘤药物市场规模到2021年将达到90

  严格管理是处方药零售大发展的前提

  生长激素缺乏症治疗药物市场规模到2024年将

  体制外基础医疗机构崛起将带动行业变革

  “互联网+”并非医药行业当务之急的药方

  近百家公司半年报出炉:平均净利润增长高达

  低价救命药频“断供” 每年消失几十种

  廖新波:中国医改需要名人推动

  仿制药大佬何以玩不转中国市场

  医药上市公司搏位互联网

钱学明:医改应遵循“一合三分”的路径

药价“松绑” 看看国外怎么做

第三方医检有望开放 诊断企业发力千亿蓝海

告别炒作 中药市场正逐步回归理性

鼓励新药研发潜台词:合作是大势所趋

天津医药高管被查 祸起力生制药证券化?

医疗器械行业透视:费用高企吞噬上半年利润

医用设备国产化提速 京津冀成立首只医疗产业

药品审批改革震动制药业 10亿级重磅药曙光初

最严“限抗令”或促医药行业洗牌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