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慢慢出现了一个断层,即最前列的三甲与基础医疗之间的一个空白市场。
形成断层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个是三甲医院近年来快速膨胀,通过开分院和合并,规模越做越大。还有,部分地区对于二线医院医联体的做法,造成了二线医院被大医院吃掉,导致断层。比方上海这几年把很多区级别的二级医院和三甲医院合并或形成医联体,很多优秀资源向大医院倾斜,二级医院过去可能有一些专科特色,也会受到三甲冲击。几方面因素导致形成二线医院断层。
其实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医院的错层竞争是有必要的。比方说,美国有综合性的大医院如麻省总医院,也有专科医院如研究和技术力量都很强的癌症治疗中心,更有大量实施基层医疗的诊所,诊所规模大小不一,有的只有一个医生自由执业经营,有的则可能是社区医院的规模,也会有一些专科。有的只做门诊,有的还提供康复等服务。总结下来就是错层定位才能有特色,而通过市场政策、保险计划设置、价格等方式,将不同疾病阶段的病人倒流到不通层次的服务机构,才能保证错位竞争有序运行。
而中国市场却有点乱,做大规模,推VIP服务,医联体,发展都走在类似的跑道上。如果一直以这样做下去,并不能从本质上缓解看病难。
从这一角度上来看,二级医院断层虽然导致病人涌向一线医院,但长远来看,却也有可能创造一个新的市场竞争点。外资进入的机会可能来自于专科医院,从最有门槛的方面进入。目前看起来最有潜力的是癌症和糖尿病专科治疗。
首先,这两种病人在中国呈快速增长态势,中国需要引入国外治疗的经验和技术,同时引入治疗理念。主要包括:
第一个是硬性条件。引进国际先进的治疗方案和技术在中国会很有市场,这不单指仪器等设备或者医生本身的医术,更多是整体治疗方案,包括手术,用药,康复指导等综合方面。
第二个则是软的,主要是治疗癌症的理念。目前出国治疗大病之所以火热,医术是一个方面,另一个就是对待大病的态度。最典型的就是国外癌症治疗的核心理念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比如手术后大部分治疗可以在门诊进行,相比中国长时间住院,对病人的心理和营养、生活质量都可能更有利。
除了技术和经验,还可以引入服务。对于通过临床测试,已经被医生接受的专业移动医疗产品,引入中国也有一定的市场。以糖尿病为例,中国医院仍把重心放在医病上,在病人的健康管理和生活方式干预上基本是没有。市场上也有一些移动医疗产品,硬件如血糖仪,软件如App监测数据。但这些产品都不具有真正的服务功能,临床准确性有效性都没有经过验证,不能真正融合到治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