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病管理表面上看起来可以用互联网医疗的轻资产模式操作。背后的逻辑是:一方面用移动端工具来提供服务,跨越地域限制和线下人员配置。另一方面通过嫁接专科医生资源来提供服务,使用碎片化时间来避免医疗服务上的用人成本。然而,市场实践和反馈显示这两点逻辑行不通,在中国市场,慢病管理并不能用轻资产的办法操作,相反,未来真正要起到效果的慢病管理无法避免成为重资产项目。
人员配备重资产
首先,慢病管理不是仅靠医生能够完成的。这不仅包括三甲医院的有名专科医生,同样也包括可能崛起的基础医疗医生。以糖尿病为例,除了吃药和定期检查、诊断之外,要降低糖尿病风险,改善血糖更重要的是进行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干预。医生并不适合做这项工作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生活方式的干预涉及的层面主要是运动、生活习惯、饮食以及心理健康。医生并不是进行这些干预的最合适人选。第二,针对慢性病的干预需要长时间,而且是随时随地,由于人自身天然的惰性,改变生活习惯是很难的,需要每天追踪,有人提醒和监督才能高效地完成。专科医生难以抽出这样持续的时间去进行这些工作,基础医疗医生虽然可能相对精力多一些,但同样不适合花费那么多精力去做这些事情。
因此,慢病管理需要的是能够设计专业的全方位生活干预项目的专业教练(Coach)。美国慢病管理的典型公司Omada Health就是通过一对一的健康教练来帮助用户进行糖尿病生活干预。这些教练每日与用户通过手机或电脑进行沟通,指导用户参与个性化健康改善计划,并监督他们的执行情况。
这项工作极为细节,有的教练会帮助用户将其冰箱里所有的食品上的卡路里标签进行记录和分析,告诉用户哪些可以多吃,哪些不宜吃。细节还体现在督促用户是否执行了当日必须的运动计划,比如走路的步数等。教练还监督用户进行定期体重测量和血糖检测,以评判效果。很难想象这些经过专业健康教练设计的项目能够由医生来完成。
同时,这些教练是一对一服务的,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总服务能力是有限的,而不是像中国的慢病管理项目一样,通过一个App可以服务无数多的会员。Omada到目前为只有4万多用户,而中国的慢病管理项目经常宣称自己已经拥有十万甚至更多用户。Omada的发展轨迹显示,虽然其所有的服务都是通过虚拟端进行的,教练和会员的沟通也是远程的,但对教练的配备全部是全职的,而且由于服务的专业性,以及有效性,与用户的紧密性,每位教练的服务量是有上限的。Omada过去两年的员工数量从80多人增长到180多人,满足用户增长所需的一对一教练需求是主要的原因。从这一点来看,严肃的慢病管理服务在人员配备上是一项重资产。
中国特殊性:运动环境局限以及用户对实体的需求
中国的另外两点市场特殊性意味着慢病管理在中国可能比美国更重。首先,慢性病的改善大部分需要与运动结合起来。中国城市的大环境,包括工作时间、环境、交通状况等意味着户外运动条件远不如美国。美国大部分人生活在小镇上,而且房屋居住面积大,在自家后院和社区进行户外运动较为便捷。而中国的城市居民无论在工作时间、交通(上下班所需的时间)、以及环境上都没有相应好的运动条件。而且总体来说,中国的运动文化远不如美国。
导致三高等慢性病的一大因素就是不良生活习惯,缺乏运动是很重要的原因。要改变本来就运动少的用户的习惯,在大环境不利于户外运动,自身自觉度又差的情况下,线下的实地运动对中国用户来说更为关键。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一部分兼康复兼疾病管理的机构选择从线下做起,通过运动教练帮助用户进行专项训练,比如减重就是最直接的需求。
第二,美国人大部分居住在小镇上,非常分散,因此集中到一个地方进行教练指导的运动既不经济也不现实。但中国用户大部分住在城市里,而且最有可能率先认可慢病管理项目的用户大都集中在较为富裕的城市,相对来说是集中的。加之在中国文化里,为没有看到实体的项目买单本身就是很困难的,因此线下的门店和现场教练指导对中国市场极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