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今后5年全球将有130多个专利药物陆续到期

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任何一家制药企业还不可能只生产专利药,仍然需要以仿制药作支撑。而仿制药的生产,不应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标准上,而是应将重点放在模仿疗效和安全性上,即在生产过程中,提高工艺技术,着力在新剂型、新工艺、新复方的开发上下功夫。

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仿制只能作为带动我国医药工业发展的权宜之计,不能因此停滞自己的创新步伐,否则只会永远落后!

“这不仅重燃国内药企对仿制药的热情,同时也吸引了一些跨国药企的关注。”谈到今后5年,全球将有130多个专利药物陆续专利到期的情况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沈竞康教授表示,未来国内仿制药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目前,我国拥有5000多家药企,但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不多于10家,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依然存在。而跨国药企早已看重国内的医药市场,频频发出信号,采取“曲线包抄”的方式,与国内制药企业携手,借助国内市场来扩张仿制药业务。

2011年以来,辉瑞公司与海正药业、先声药业与美国默克、复星医药与瑞士龙沙等纷纷成立合资公司,瞄准专利即将到期的仿制药品;2012年初,阿斯利康发布仿制药战略新投资,将在江苏泰州投资2.3亿美元打造其在全球最大的独立生产基地。

“跨国药企拥有技术优势以及多年的市场信誉,这是国内一些制药企业望尘莫及的。”沈竞康直言不讳。

转型在即

仿制药之所以受到国内药企的青睐,除了新药研发本身的难度与风险,更多还与国内缺乏新药研发的环境和经验有关。

广州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曾直言国内新药研发的“四困”:企业自己研发,缺乏财力、资源支持,很难做;高校考评“指挥棒”主要是以发表学术论文数量论英雄,而非搞产品;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存在成果的知识产权问题,戒心重重;政府着急,但缺乏有效措施方法,效率较低。

当然,近年来随着国家在“新医改”和“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巨大投入,国内在新药研发以及仿制药的生产上已经有很大的改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也相继出台措施防止低水平仿制、竞争无序的态势延续。

在专利药物专利到期大潮来临之际,国内药企如何从“仿制大国”走向“仿制强国”,成为业内人士讨论的热点话题。

专利到期与实施仿制还有距离

“某一个药品专利期满,并不意味着马上就可以进行仿制。”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药剂科王树平告诉本报记者,很多药品专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通常跨国药企拥有丰富的专利战略或专利策略,对一个药品会提出系列专利申请。利用药物基本化合物专利、药物组合物专利、药物制剂专利、药物用途专利、制备方法与制剂专利、敷料专利等形式,构建起强大的专利壁垒。

此外,王树平还对专利到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所说的原研药专利到期是指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其他发达国家批准的上市药物专利到期,与国内专利到期是两码事。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欧美日专利延长制度等因素,有些药品已经在中国没有专利或者早就过期了。其实,国内一些制药企业早在专利到期前就已经开始仿制,甚至有些品种都已经上市了。”王树平说。

值得注意的是,早些年,国家审批通过的仿制药数目庞大,可能在技术和关键环节上的控制有所疏忽,造成了同一品种的大量仿制现象,一些药品的质量和原研药存在差距。

创与仿的路径

当然,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任何一家制药企业还不可能只生产专利药,仍然需要以仿制药作支撑。非专利药在保证医疗需求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可能按照跨国药企的标准要求我们国内的企业,毕竟我国制药企业长期依靠仿制药生存,想跨越式进入国际新药研发的主流,未免操之过急。”沈竞康说,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还得以仿制药为主。

但仿制药并不是简单的“照葫芦画瓢”,同样需要融入创新理念。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国内新药创制困境中投入不足背后的踟躇

  借日本经验 解我国革除以药补医顽疾

  医药行业:“十二五”将迎来暖春

  欧盟药品进口门槛再提 国内出口药企全被击中

  政府释放血浆站利好信号 供应危机迎来一线曙

  天猫悄然重启医药馆 销售额提升不明显

  卫生部动态 生物医药再升级

  经济学人:专利药与仿制药 医药竞争无界

  新GMP未完全接轨欧盟 出口药企遇挑战

  低价中标挤出招标底线 倒逼产业升级

2011年我国解热镇痛类原料药出口格局分析

2017年全球维生素市场规模预计将达32亿美元

“快检”技术利剑锁定基本药物的供应链

欧盟与印度达成双边协议 切断廉价救命药供应

“疼痛”的熊胆:动物医药产业之殇

丙肝治疗市场突破在即 并购整合暗战升温

中国疫苗 迈步方知闯世界之难

2012:规模更大的专利到期阵痛之年

业界“看淡”药品流通价格新规

2011年中国医药制造业收入达14522亿元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