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债务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动荡的消极预期面前,改善经济的期待更多地落在实体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上。从近日媒体频传的国际大型企业并购案来看,又一轮的企业并购高潮已经掀起。
身处这样的大背景,中国药业巨头们凭借综合优势,也在积极酝酿新一轮的扩张。不过,与2010年在国内商业领域的攻城掠寨不同,这次他们的目标更多地瞄准了上游。
工业成并购热点
对于媒体的采访,尽管中国医药集团和武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均保持低调,出言谨慎,但近日从知情者口中得到证实,原由武汉国资公司控股的武汉中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在此前被国药集团并购,相关协议已经签署,国药方面的派出人员已正式进驻武汉中联药业,接手并购后续事务。
据调查发现,这次并购可以看作是2010年10月12日湖北省政府与国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一部分。根据当时签订的协议,国药集团将在鄂投资50多亿元,打造医药研发与设计、医药与医疗器械制造、医药流通和综合服务等平台,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快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实力、自主创新水平和产业化转化能力。
并且,武汉中联的多剂型药物生产能力是商业资源较为丰富的国药集团急需的资源。经过50多年的发展,武汉中联已成为中、西药并举的现代化医药企业,拥有年生产片剂16亿片、糖浆剂600万瓶、颗粒剂200余吨、胶囊剂1.2亿粒、软胶囊3亿粒、散剂1亿包的生产能力,是湖北省首家整体通过GMP认证的制药企业。这对于已经布好湖北及中部地区商业网络的国药集团来说,战略意义相当明显。
出手工业的当然不止国药。就在一个月前的7月11日,华润医药旗下的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本溪举行。根据投资合作意向,华润三九在实施并购整合基础上,根据华润北药集团及华润三九的“十二五”战略规划和新版GMP的要求,对本溪三药进行重新规划。计划投资人民币数亿元,规划设计完成后,用1年半左右的时间,对本溪三药进行产能、技术全面升级;新建华润三九配方颗粒东北生产基地;对“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改建扩建;新建华润三九东北物流基地。
与国药、华润等巨头2010年在国内医药商业领域大张旗鼓的并购重组相比,国内医药工业领域相对平静。但有专家分析,这或许只是表面现象,新一轮制药工业资源整合的高潮正在酝酿。2011年以来,随着新修订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新版GMP)的实施,加上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中强调低价等成本效益综合因素的影响,医药企业生存的难度越来越大,通过手中充足的资本来完成品种结构调整,以避免后期的利润增幅下滑,正在成为一种共识。
不久前,在第六届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发布会上,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通过对上半年中国医药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指出:“2010年及2011年上半年,我国医药工业生产维持较高的增幅,但是利润增幅有所下滑,主要原因是上游的成本在增加,下游的价格却在下降,这是造成整个行业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而这种行业整体效益水平的“减速”,无疑将为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提供有利契机。
海外并购时机渐熟
自上海医药完成沪港两地上市后,市场对于新上药募集资金的使用及下一个业务重点一直保持高度关注。8月15日,在上海医药H股上市后首次业绩发布会上,公司副总裁葛剑秋透露,新上药将争取在6~12个月内实施对欧美中等规模创新药物公司的并购,这将对上药的医药工业板块带来一个显着提升。
人民币升值、H股上市后现金储备充裕,这是新上药意图海外并购的有力砝码。该公司董事长吕明方也在会上表示,公司的医药工业并购计划有资金资源、产业资源、市场资源支持。据吕明方介绍,上药H股募集资金到账127.6亿元人民币,其中有38%可以用于并购,即48亿元。吕明方指出,“接下来,上药集团总部将着力在工业并购上,希望能筛选到有标志性意义的项目,以调整和改变上药原有的产品结构。其中,收购拥有专利药的制药企业是目标。而对境内外企业来说,上药会优先考虑境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