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案破了”。周六下午,一个朋友给笔者发来信息。
“真的假的啊?”这是笔者惊讶之后的第一反应。
“真的,公安部刑侦局都发消息了。”
读完他发来的公告链接,望着北方初秋湛蓝高远的晴空,突然百感交集。
可以说,获悉这起重大新闻的网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之前就知道“白银案”的,一种是最近才刚刚知道的。
对于后一部分网民来说,头一次获知这系列特大案件的血腥和残忍,无疑是冲击性的。大半夜的微博上,到处是吐槽自己忍不住“手贱”去搜了案件细节描述,然后吓得睡不着觉的网民。
但对于笔者来说,自从2006年从网络上得知这组位列“中国四大谜案”之首的陈年悬案,和天涯的众多网民一起,已经对此跟踪关注了十年。
从最初一样的震惊、愤怒,再到讶异、沉思,陷入看不到尽头的等待,诸多持续关注“白银案”的网民,大多走过了这么一段心路历程。
而当最后案情告破、恶魔被擒,诸多早已关注多年的网民,终于和苦难的受害者家属、长期陷入恐惧的白银市民、苦苦追凶近30年的白银及甘肃刑警一起,迸发出欣慰的心情。
悬疑案情
一座小城,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同样类型的入室残害女性杀人案发案9起。
尤其是1998年,罪犯疯狂作案4起,尤其是1月16日和19日时隔三天连杀两人,完全肆无忌惮。最后一次当城市已经风声鹤唳之时,凶手春节前在宾馆作案,马路斜对面就是派出所,直线距离不超过50米。凶手的疯狂程度远在普通刑事犯罪之上。
而破案难度的出乎意料也是惊人的,尽管90年代西部地区的街头几乎没有监控探头,案发前后也几乎没有目击者和间接证人,但在历次罪案现场都留下了数量不等的血迹、精液、指纹、足印等身体特征线索,但在获得这些证物线索之后,警方却一直未能查出凶手身份。
据媒体报道,在1998年连续发案之后,白银这座城区人口几十万的小城曾先后启动全城适龄男子普查指纹、抽血验DNA等排查方式,但一直没能找到真凶。
白银,这座工业城市陷入了深不见底的恐惧。此案因作案手段残忍,社会影响恶劣,久侦未破,被公安机关于2001年8月立为部督案件。
从公安部,到甘肃、白银各级警方及政府官员多次批示,大批警方刑侦专家也多次会诊指导,但案件侦查工作就是缺乏进展。
如此疯狂的犯罪,如此扑朔迷离而艰难的刑侦。2004年,白银警方向当地公布了案情通告,向全社会征集线索,以期早日破案。但案情依旧如故,付之阙如。
2006年,“白银案”被传到网络论坛,广大网友展开了激烈讨论,甚至有当地的当事刑警也参与了网络讨论,网络上出现了不少更详细的资料。
根据案件特征——罪犯大多选择白天进入居民区,敲开独身在家的女性房门作案,同时周围在家的邻居并无听到搏斗呼叫声的特点,网友们起初纷纷把重点怀疑人群圈划猜测为如电力局电工、邮递员、送奶工之类职业,或认为罪犯可能伪装成警察,骗开房门。
但白银市区户籍人口已经“过筛子”的事实,又不得不令网友们转而猜测,应该是若即若离游离于当地的人群,比如当地驻军,因封闭管理的原因可能被忽略漏查。
后来,传来了包头市数起案件也被认为是同一人所为,并案侦查的消息。网友们又认为,可能此人在一段时期,曾转到包头打工、上学或当兵,后来又返回白银市,并经常往来于两地之间。
最后的事实,证明了这些分析的大方向是对的。但凶手却并不是白银市当地人,既不是市区人口也不是当地农村人口,而是来自附近的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城河村,和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隔黄河而望。但与白银市区直线距离仅仅20公里!
青城镇虽然属于兰州,但是却离白银较近,所以当地人出外打工第一选择往往是白银,第二选择是内蒙古和宁夏。
罪犯就这么游离在白银市、青城镇、包头之间,作为流动人口躲过了当地警方的追查。(这势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训,未来的刑侦势必要吸取此教训,堵上这个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