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当公立医院院长,比上世纪90年代强多了,这主要得益于近十年来医保制度的发展。而今财政投入4500亿元给医保,公立医院完全能够多劳多得,依靠向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赚到这些钱。”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16日举行的中国医院论坛上指出,国家投入拉动了医疗需求,占据全国医疗市场90%份额的公立医院迎来了长足发展的好时光。
“提供优质服务,把钱留住”
“多好的机遇,就看你是否能抓住。”马晓伟在中国医院论坛上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不断地重复着这些数字———
新增8600亿元的国家医疗投入,4500亿进入医保;公立医院近90%的市场占有率…
“十二五”期间,全国公立医院数量要达到80%,国家级治疗中心7-8个,省级医学中心100个,市级医疗中心1000个,县级医疗中心2000个,基层医疗中心5万个。
这些激动人心的数字都意味着公立医院迎来了发展的好时光。
可是医改三年来,还有不少医院仍忙着盖楼、增加病床数量,其他方面发展却没有了声音,每次开会仍然嚷嚷着缺钱。
“改革开放后,公立医院难干是因为没有钱,怎么刺激都释放不了多少医疗需求。现在不一样了,政府扩大了医疗投入,给医院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以后,公立医院再叫缺钱,就是自己没干好、医疗服务差,老百姓用脚投票不选择你。换句话说,医院在竞争中没有把钱留住。”马晓伟说,医院多劳多得、提供优质服务才能赚钱。
安徽省霍邱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陈俊告诉记者,政府投入的钱只够医院五分之一的运营费用,剩余的全靠医院自筹“北京、上海要超前些。省里正在下文,我们希望赶紧启动支付方式改革,增加医生工资的费用,提高医疗服务费用将这些差额挣出来。”他说,以往资金周转困难靠拖欠医药公司费用的模式,已经不适合目前这种医疗状况了。
医改核心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不少医院院长对公立医院改革思路还很模糊,不知道医改宏观政策究竟意味着什么?国家对医保的投入,究竟怎样才能进入医院的腰包里?
马晓伟一一进行了解释。
“医院只有依靠向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留住医保患者,才能提高医院的效益。”他指出,这次医改最核心的内容是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支付方式改革用最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限额包干、费用有封顶、节约成本获得利益的最大化”。
“我们承认医保资金的现状,因此规定了一个上限封顶。如果医院节约了成本,节约后的资金就属于自己的,可以做很多用途。但是一旦超出就得医院承担。”他认为,支付方式的改革能指导医院规范医疗行为,而且也能促使医院主动去找医保部门对每年的医保总额进行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