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的出现在我国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萌芽期,中后期为膨胀期,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为调整期。个人工作室英文含义:Personal Studios,是指有一定能力的个人承接相应的业务,然后由自己根据客户的要求独立完成,从而获得相应报酬的一种工作模式。
工作室不是一个时髦的事物,他们是一个新生的群体。工作室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更是一种工作状态。工作室是创造、独立、自由、个性等精神的更彻底的张扬,是一个更人性、更效能、更先进的工作状态。工作室所有者掌握精湛的技术技能,基本能满足客户的各种需要,不用去到专门的企业去上班,能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另一方面,服务所收费用除了渠道来源方占有相应的报酬后基本为个人所得,经济上拥有独立的掌控权,属于多劳多得的经济分配原则,技术方面也能在相应的业务接触中得到一定的升华。(百度百科)
医生工作室是仿照个人工作室,结合医疗的行业特点,由医生个人,或者由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护士、药剂师共同开设的,为人群提供医疗保健咨询、健康教育和医疗业务的工作室。医生工作室不是医疗机构,是医生独立执业的一个工作平台,可以设在医院门诊,也可设在社区,一个医生可以同时在不同区域拥有相同名称的医生工作室。2013年国内已经有了第一个家庭医生工作室,个人对医生工作室模式做如下构想。
医生工作室的类型
(一)按工作室所处的空间位置分:
1.门诊医生工作室:所有医院的门诊均设有供医生接诊的诊室,但诊室不是医生工作室,首先诊室的医生不固定医生,而是医院同一专业的医生轮流坐诊。如果在诊室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与改造,设置门诊医生工作室,患者找医生就诊想必更方便。
2.社区医生工作室:为了方便社区居民进行健康咨询与就诊,弥补社区药店处方药品销售凭处方销售的不便,设立社区医生工作室就大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买药,从而降低居民的诊疗成本。
3.网络医生工作室:随着社会的网络化,网络医生工作室让人们不用出门,在家里就可以向医生做健康咨询和疾病的初步诊断和了解治疗方案,同时方便患者寻找与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生。每个医生可以在网上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医生工作室,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他的健康教育与医疗服务,这样一个制度,会让医生的竞争意识更强,有利于提高医生的服务精神与业务水平。
4.流动医生工作室:可以设计一种专供医生使用的工作室车辆或折叠工具,建立移动医生工作室平台,使医生实现走村串户,上门为家庭服务,以弥补家庭医生服务功能的不足。
(二)按医生开展的医疗业务分
1.全科医生工作室:主要从事医疗保健咨询、常见病诊疗和双向转诊医疗业务。
2.专科医生工作室:主要从事专科疾病的医疗咨询与诊疗业务。
3.家庭医生工作室:主要从事社区家庭的保健医生业务。
4.健康咨询与促进工作室:主要从事亚健康诊疗业务。
5.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室:从事心理健康咨询、心理障碍的诊疗业务。
(三)按医生的社会认知度分
1.名医工作室:由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医生开设的医生工作室。名医称号由医师行业协会与社会媒体共同组织评选与授予。
2.医学专家工作室:由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医生开设的工作室才可以冠名医学专家工作室。
3.医生个人工作室:由具有执业医生资格、5年以上独立执业经验的医生开设的工作室。
(四)按医生工作室的医生数划分
1.医生实名工作室:医生个人开设工作室,应用医生与其执业资格姓名相一致的名称冠名的医生工作室,这种工作室突现医生个人,医生本人独立承担医疗的民事责任。
2.非医生实名工作室:由数名医生共同开办的医生工作室,可以共同取一个工作室的名称,按股份权限确定收益与医疗民事责任。
(五)按医生工作室的数量划分
如果一个医生的工作室不止一个,而是多个,工作室名称上应予区别:
1.医生某某门诊工作室:医生设立在不同医疗机构内的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