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6月1日起,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取消了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
但就在新政实施后几日,有媒体报道称,上海信谊生产的心脏病常见药地高辛片涨价10倍,从几个月前的6.7元涨到现在的68元。
药价放开后,企业就能任性涨价了吗?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医药界的资深人士了解情况。
利润少成药企研发阻力
对于价格上涨,上海信谊发表声明表示,公司将30片的瓶装地高辛片出厂价格从2.4元/瓶调整至8.31元/瓶,上涨2.5倍。
2014年4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低价药取消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限价,在西药3元、中成药5元的日均费用标准内,由生产经营企业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自主制定购销价格。
2014年7月1日,“低价药品清单”公布,地高辛片也名列其中。包装上用法用量显示,患者需每日口服半片至两片,这样来计算的话,药品价格目前为68元/盒,每瓶包装数量为100片,若服用两片,每日费用仅需1.36元,未超过5元的日均费用标准。
目前,有11家药企拥有“地高辛片”的生产批件,但只有2家企业生产。“地高辛片本来就因利润低厂家不愿生产,去年被发改委列在低价药目录里,放开低价药是为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一位卫生系统政府官员表示。
不愿意生产低价药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地高辛片。降药价网的创始人卫柏兴则表示:“感冒通、红霉素眼药膏等几百家企业都停产了。如果说过去是1元,现在涨到2元,市场还是可以接受的。”
“涨价也好,降价也好,都是市场的正常行为。该涨时不涨,企业就不生产了,就会造成市场短缺,或者质量出现问题。”一位药品流通企业的老总表示,现在企业没有利润,就没有研发、获取新药的动力。
即使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低价药名单,给了一定的涨价空间,但很多人认为药价放开之后的涨价,并不是很明显。
与此同时,清单的公布也给减产、停产的低价药一次生存的机会。“那些因为价格而被迫放弃生产的僵尸药品批件,也有可能会重新启动再生产,这样老百姓可以选择的药品就会更多了。”卫柏兴说。
但一位医药协会的工作人员却表示,僵尸批件是否再生产,企业需要进行一个市场的论证,目前似乎并不是很乐观。
价格低了,但药没了?
一边深化医改的大刀一直在挥舞着,基本药物制度的执行、药品统一招标给老百姓带来红利;另一边,发改委对药价管制的作用也在药品执行统一招标之后慢慢失去威力。
以“最低价获胜”的招标规则,已经逼退了很多企业。“在盈利和质量安全之间,我们选择了放弃生产,如果价格继续再往下低,就无法保证质量。”一位医药企业的老总表示。
就是在这样的利益权衡之间,老百姓常见的常用药、低价药,慢慢退出了公众的视线。同时,药价管制也造成当前药价虚高、虚低并存的现象。
“因为价格管制,所以现在招标采购也是价格管制思维,从而导致药品的恶性竞争,从而让高价药独霸市场,导致看病贵、看病难。”上述药品流通企业老总表示。
虽然药价虚高不能接受,但是药价虚低带来的后果更可怕。该老总解释,过去市场上存在30~40元一支的国产抗生素,也存在80元一支的进口抗生素,但是由于招标采购之后,30~40元一支的抗生素退出了市场,0.78元一支的抗生素入围。“0.78元生产出来一支抗生素你敢用吗?医生也不敢用,只能用80元一支的抗生素,老百姓医疗费用因此增高。如果说药价虚高带来了老百姓看病贵,但是药价虚低却给老百姓的生命带来威胁。”
《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6月1日起正式施行,我国将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药品采购机制也将同步完善。这是我国近20年来首次大刀阔斧地废除管制药价的文件和措施,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