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共2160字,分2页,当前第2页,快速翻页: |
据了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医疗领域应用3D打印技术已有成功经验。该院骨科脊柱外科专业刘浩教授团队采用3D打印技术,为一名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的患者实施了颈椎椎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014年11月,该院血管外科与四川大学再生医学研究中心联合,利用3D打印技术完成围手术期评估,成功为一例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老年患者实施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EVAR)。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大学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康裕健教授,是国家首批“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在国际上是将3D打印技术引入再生医学领域从事3D生物打印技术研究的领跑者。康裕健所领导的科研团队进行心脏和血管方面的生物打印研究,如果成功,可以模仿实现心脏的某些功能,可应用于医疗中。
虽然,3D生物打印技术目前已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仍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待解决。据悉,3D生物打印在再生医学领域存在两个尚未突破的难题:一是个性化的打印机,能够在精确度上完全符合人体器官要求的打印机尚未出现;二是生物材料,即传统意义上的打印机“墨汁”还没有摆脱技术限制。
康裕健教授也曾表示,即使打印机和“墨汁”问题都得到了突破,鉴于人体构造的复杂性,如何使打印出的活细胞保持长久的活力,如何制造微环境使其长久的生长也是一个艰巨的难题。目前的研究多停留在“机械器官”的打印上面,因为缺少生物材料,打印出的器官仅仅是个模型,不具有人体器官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