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8年5月21日起,国家计委决定放开维生素C、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4种药品价格,揭开了药品降价的序幕。迄今为止,我国已针对不同品类的药品进行了3轮共31次降价。
然而,“看病难、看病贵”、药价高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尽管政府试图以行政手段推行药品定点生产、药品零差率、杜绝“以药养医”等措施,但在执行过程中,却面临着多方阻力。
药品定价模式未改变
“事实上,不是降价政策没被执行,而是没有在药价体系中体现出来。”国内某药企高管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2012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文件,决定自2013年2月1日起对20类药品调整最高零售限价,覆盖400多个品种、700多个代表剂型规格。这是迄今为止国家进行的第三轮、第31次降价。
尽管十多年来,国家针对多种药物进行降价,并不乏一些大幅度降价,例如2005年9月28日,国家发改委在医药企业的激烈反对声中执行第17次降价,降低22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降价金额约40亿元。2012年3月27日,国家发改委对消化类药品等价格作出大幅调整,平均降幅达17%,包括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等近20家单独定价的跨国药企产品也遭遇大幅降价。然而,从患者角度看,还是存在“药价高、看病贵”的问题。
“为什么觉得药价贵?主要贵在高价药,这些高价药即使降价了,还是和百姓的消费水平不匹配,承担不起也就觉得贵。”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表示。
而上述业内人士则认为,虽然降了30多次药价,但每次降的种类不一样,而且现行的药品定价模式没有改变,药价很难降低。
该人士表示,当一种药的价格降到一定程度,市场反馈很难再降下去,政府会开始降其他品种。而那些降得太多的品种又会因为价格太低,企业没有利润可赚,就不再生产了,这也就出现“降价死”的怪现象。
“以前药企通过换包装、换药名等形式逃避降价,但现在这种情况很少了,赚不了钱,企业就不做了,反正能做的药品还有很多。”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据该人士介绍,由于二甲以下基层医院百分百要求使用国家基本药物,而三甲医院最高只要求使用30%的比例,有的只需百分之十几。所以患者到基层医院觉得药价便宜,但去三甲医院,医生有太多选择,不一定要开便宜的基药,自然觉得药价贵。而药企的低价产品如果在基层医院也卖不出去的话,干脆就不卖了,这种药也就从市场上消失了。
“现在很少有药不能替代,除非国外企业的专利药,例如一些进口抗肿瘤药,无法替代又是必需的,这种药的价格就降不下去。”上述人士表示。
执行遇阻
不仅药企不愿生产低价药,事实上,在一些灰色利益的驱动下,导致一些医院也偏好开贵的药。
本报曾披露过在药品流通环节中,药价是如何层层被推高的内幕(《业内人士自曝潜规则:20元抗生素注射液为何卖到115元》)。以一支抗生素为例,医院就可从中获得30%甚至更多的回扣,药价越高,回扣也就越高。
“价格更高的药受到欢迎,企业也不愿意生产医生不开又没有利润的药品,利润空间小,企业也支付不起回扣。”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除了发改委推动降价,国家也多次对药品定价体系进行改革,希望降低药品价格。
早在2006年,国家发改委就规定:医疗机构执行顺加不超过15%的加价率,试图改变“以药养医”的状况。而卫生部等五部委发布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卫医发(2010)20号]则进一步提到,“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对公立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采取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等措施,通过医疗保障基金支付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
然而,有地方数据显示,药品加成率下调后,药品加成收入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以12%的速度增长,药品总收入增速更是高达17.6%,患者医药费用负担不降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