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共2357字,分2页,当前第2页,快速翻页: |
紫鑫药业亦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就合作开发第二代高通量测序系统签订产业转化意向书,共同开发基因测序仪项目。中科院专家任鲁风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该仪器计划在包括医疗、检验检疫、疾病防控、高校、研究院所等20家应用单位进行免费测试使用。测试工作主要包括对系统性能的优化和改进,以及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进行应用产品的共同开发,即在基础试剂产品的平台上衍生出一系列专用型试剂产品,并开发相应的数据分析算法和数据库,实现测序技术实践应用的全面解决方案。目前商业推广的节点尚未明确。
商业化尚需时间
时至今日,基因测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无监管、被叫停和试点申报的历程。
2014年以前,我国基因检测行业处于无监管状态,基因检测设备基本完全进口国外设备,基因检测服务主要是无创产筛,基本由华大基因和贝瑞和康两家垄断。
“目前来看,国内企业要开展基因检测业务有两种途径:一是按照卫计委规定,申报临床试点,若通过审批,则可合法进行包括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等业务。二是与国外设备商贴牌合作,向CFDA申请注册新型基因检测设备。二者如有一项通过审核,均可合法开展基因检测业务。”申银万国医药分析师杜舟介绍。
杜舟称,虽然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市场越来越大,但基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的基因测序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说,都还未达到可以面向消费市场的条件。现在我国用于产前基因检测的高通量测序仪还没有获得CFDA的认证。
目前国内行业中的领头企业,如华大基因,贝瑞和康、达安基因等,都已经启动了报批和注册工作。他们采取的都是通过和国外仪器生产商合作,授权或买断产品,到国内贴牌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产品虽然用的是国外的仪器及技术,但申报CFDA走的是国内的仪器设备通道,申报与审批相对比较快。如果进展顺利,国内这种仪器设备的正常审核时间约为1-1.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