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alirocumab和evolocumab用于家族性高胆固醇或临床心血管疾病(CVD)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二级预防。这类单克隆抗体能够抑制PCSK-9,在3期随机临床试验中,PCSK-9抑制剂联合他类药物能使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水平降低50%~70%。证据表明,使用这类新药物可以降低5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95%CI,10%~77%)和55%全因死亡风险(95%CI,14%~77%)。但这些药物的远期安全性还不为人知。
这是他汀获批28年以后的首个能降低LDL-C并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新型降胆固醇药物。然而,专家们并不建议过早的应用这类药物,尤其是应用他汀类药物便能控制血脂的患者,这种谨慎的态度是基于对他汀类药物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的考虑,以及对PCSK-9抑制剂一些顾虑。这些新药价格昂贵,很大程度上其利弊还属未知,因为有些降脂药未能很好预防心血管事件,或后来发现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专家呼吁谨慎使用此类降脂药物。即使谨慎的使用降脂药物,有些风险仍是不可预测的。以下4种情形将会推动PCSK-9抑制剂的过度使用,意识这些情形会促进谨慎及适当使用降脂药物。
他汀药物不耐受
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肌肉症状和不耐受将大幅度促使患者转向使用PCSK-9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肌肉症状,横纹肌溶解以及转氨酶升高使其短期安全性受到限制。此外他汀还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长期使用也会增加癌症、认知功能障碍、精神障碍、狼疮、性功能障碍、白内障的风险。PUMBED发表的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文章数量大幅增加,2005年~2015年这十年间有1533篇文献报道,而1987~2004年这18年间只有468篇报道。有学者认为需要制定一个标准以预防他汀类药物使用时间过长而出现不良反应,对他汀疗效关注的同时也会增加新药物的使用。
由于使用他汀类药物后出现了不良反应,很多患者停用他汀或者转向其他降脂药物治疗,但是没有明确证据证实不良反应是他汀类药物所致。一项研究发现,6579例患者因为他汀相关不良反应而停用他汀,其中有92%的患者可以应用他汀类药物至少12月后再更换药物,并且41%的患者可以继续使用相同的他汀类药物治疗。
处理他汀类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常用办法是换用其他类型的他汀,特别是低剂量(每隔一天或者一周一次)相关的不良反应。建议临床医生对出现他汀类药物相关的症状的患者换用其他类型他汀。然而,临床医生会直接将他汀药物换成PCSK-9抑制剂而不会尝试其他类型的他汀,事实上没有排除患者出现的症状是种巧合或并非由他汀所致。这种做法对依折麦布的销售做出了大量贡献,研究证据表明依折麦布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相比而言PCSK-9抑制则更安全。然而,药物的安全性往往在上市后才能得知,如西伐他汀在上市4年后因为致命的横纹肌溶解症被撤出市场。
对于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的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而言,较谨慎的方法是用继续服用以前的他汀药物或换成其它类型的他汀。这种谨慎方法能保证绝大多数患者继续服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降脂目标值的回归
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新版胆固醇管理指南,旨在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非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临床上多通过测定LDL- C水平以评估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作为替代标志物来预测CVD的风险。然而,LDL-C水平并不是一种完美的心血管风险替代指标,因为他汀类药物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似乎与LDL-C的基线水平以及降低幅度无关,有了这些限制,作者认为以LDL-C水平作为替代标志物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方法并不适用于PCSK-9抑制剂,因为替代标志物必须在每类药物进行验证。数据表明PCSK-9抑制剂能够明显降低LDL-C水平,但获得心血管疾病风险及预后数据至少需要2~3年时间。综上,作者认为现有PCSK-9抑制剂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证据并不充分,因此目前的指南不建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