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年底,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积极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不断探索基层医改新路径,尤其是近两年来推进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合肥样本”,所取得的成效更加令人瞩目。无论是家庭医生进居民家、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还是县级公立医院“三费”控制、规范药品管理与使用以及公立医院老百姓看病“一口价”等等,合肥新一轮医改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开始弯道超越,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合肥推进医改的成效惠及每一位城乡居民。
按病种付费,老百姓看病“一口价”
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合肥市着力解决的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前透析一次要花费近500元,这两年按病种付费,透析费用可以报销80%多,每次只需要付80元左右。”来自长丰县杨庙镇的农民刘刚(化名)每周都按时到长丰县人民医院做透析,相比之前,他明显感觉看病的费用降了很多。从2011年元月起,长丰县实行重大疾病按病种付费的新政策,尿毒症血液透析、胆囊结石、异位妊娠等重大疾病的报销比例显著提高。
按病种付费还在继续扩大范围,从今年10月1日开始,巢湖市辖区内的三家公立医院也正式实行按病种付费政策,仅在国庆黄金周内,三家医院符合按病种付费政策入院的患者共有30多人,相比之前,执行按病种付费后,为患者节省治疗费用2万多元。“如果能把患者看病时的检查费、材料费和药品费严格控制下来,那么治疗费用自然而然也会降下来。”日前,庐江县人民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该院把单病种限价与医疗质量考核相结合,采用了超支承担、节约奖励的方法,同时对不合理门、急诊处方和不合理医嘱的医生实施一定的经济处罚。
据悉,从今年8月起,合肥市新一年度市级新农合定点医院按病种付费实施方案正式公布并实施,其中合肥市各公立医院涉及到100个(组)病种,社会办医院涉及到80个(组)病种。看这些病都有明确的费用标准,真正为老百姓看病节省不少钱。
合肥以政府为主导的“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的公立医院改革思路更加清晰。
家庭医生上门,享受“零距离”服务
家庭医生在合肥已经试行了几年,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医生提供上门服务、走进居民家,让居民享受“零距离”医疗卫生服务。合肥市包河区望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位家庭医生告诉记者,今年到现在,她手头上签约的家庭就已经有100多户,比去年增加了40多户。家庭医生可以帮助居民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同时能掌握一些患慢性病的居民发展情况,方便及时对症治疗,更使得社区的卫生服务贴近民生。
据悉,为了保证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质量,合肥市卫生局定期组织社区现场反馈,并组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考核,来推进完善家庭医生服务工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考核制度。并设立家庭医生服务工作专项经费,不断扩大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服务签约覆盖率,深入推进家庭医生主动服务模式。
目前家庭医生多依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合肥不少社区医疗服务质量也在明显提升,今年包河区辖区内的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已先后配备彩色多普勒超声机、数字化X射线摄影装置、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等硬件设备。
提高医疗水平,倡导良好就医习惯
“不要以为乡镇卫生院只能看些发烧感冒等小病,妇科疾病、肿瘤疾病在这里也能看好。”肥东县店埠镇居民刘先生如此说。
10月中旬,记者来到肥东县店埠镇中心卫生院。与以往人们印象中的乡镇卫生院不同的是,走进这处卫生院,宽敞明亮的接诊大厅就给人第一好感,从墙上贴着的科室分布图上,记者看到这里分为妇科病区、产科病区、骨科病区、肿瘤病区及康复病区等多个病区,而且还有60多个床位可供病人住院治疗。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老百姓在这里可以看很多种病,而且治疗费用要比县级医院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