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中药新药研发困境待破

众所周知,新药研发周期长,平均需15年,在中国一般都需10年以上才能研发成功一种新药。新药研发投资高,在美国平均一种新药研发需投入超过10亿美元。新药风险大,数据统计显示,在美国新药研发成功率仅为万分之一。考察一下美国新药研发资金投入分配会发现,新药发明阶段占了研发资金的82%,产品改进阶段则占到了18%。我国中药新产品研发恰恰在发明阶段的投入资金较少,即在研究和开发两者之间投入不平衡,所以要在研究上加大投入。

中药新药鲜有精品

1985年以来,我国已批准上市的新药达1万多种。美国FDA平均每年也就批准20多种新药,也就是说,我们批准上市的新药在美国需500年才能全部批准上市。

尽管国家批准的1万多个新药品种几乎囊括了所有能够治病的中药品种,然而认真审视就会发现,新药品种虽然多,但缺乏精品。

所谓精品就是其疗效要优于同类产品,毒性要低于同类产品,且具有中医药自己的治疗特点。比如,在笔者心目中青蒿素就是一种精品药。青蒿素是一种抗疟疾药,在过去二三十年里至少挽救了几百万非洲儿童的生命。屠呦呦因为青蒿素研发的贡献被授予了拉斯克奖,这是我国生物医药领域获得的最高奖项。

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大幅提高了新药研发标准。在临床试验上,必须具有安慰剂对照,这样就避免了以前新药跟任意一种阳性药对照,只要新药疗效不比阳性药差就可获批的情况,能排除假阳性。现在则根据国际通用原则,需要用安慰剂对照。因此在2007年就完成二三期临床试验的新药,需重新补做安慰剂临床研究,方可拿到药审中心的批文。

从某种程度来说,新药研发标准大幅提升,导致了审批通过的新药数量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最近两三年,药审中心每年批准的新药数量只有10多种,比美国还少。比如2010年,获批的五类药只有2种,六类药只有10种。

上市再评价意义重大

如今研发一种新药非常困难,这跟药企的运作模式有关。一家国有药企的总经理任期是五年,而新药研发往往需要十年以上。总经理在任期内看不到新药研发的成绩,只看到为新药研发大把花钱,其业绩体现不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品种整顿提升应运而生。药企们都在琢磨,该怎样把现有的存货盘活。最近十几年,许多药企都在盘活自己的大品种,包括上市后再评价和大品种改造提升。比如济南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的丹红注射液,原来是一个小品种,药企在快要倒闭前通过兼并盘活了丹红注射液,使其成长为一个大品种,现在年销售额达到40亿元。

上市再评价具体涉及哪些内容?在药学方面,主要有提高标准、改善工艺等环节,而在药理学方面,涉及到作用机理的研究、宣传中药作用特点以及不良反应信号和系统的安全性评价。最主要的是要进行临床再评价,从临床上发现药物的特色。

比如,一家药企在做小儿多动症药物治疗,如何设计临床再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找怎样的儿童,设计怎样的临床试验将这一药物的疗效显示出来,决定着临床再评价的好坏。一旦成功完成临床再评价,肯定会对企业销售额的提升有所帮助。

新药研发的五种模式

新药研发具有一定的模式。最常见的是天然药物研发模式,即把中药当作是天然药物,所用的动物模型和评价方法完全是化药。比如青蒿素类抗疟药、石杉碱甲(AD)、仙茅苷(抗抑郁药)就是这种研发模式。

第二种是中西结合研发模式,这种模式中有中医中药的影子出现。以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为例。艾滋病毒如何附着和入侵人体淋巴细胞,在人体内如何用逆转酶复制自己,这些过程都已经很清楚了。美籍华人何大一则提出了利用中药复方治疗艾滋病的概念,他用“鸡尾酒疗法”来形容这一治疗方式。中药和西药就好像鸡尾酒一般兑在一起,对治疗艾滋病产生很好的疗效,同时可以防止病毒变异。

第三种是二次开发研发模式,比如清开灵就是从安宫牛黄丸二次开发而来的。

第四种是组分中药研发模式。这是在中药药效组分理论指导下,在传统经方、验方基础上研发组分中药新药的模式。这种模式既有现代药学的先进性,又有中医复方用药的优势和特点。比如原来的中药都是加饮片的处方,现在则不用饮片,而是用有效组分来代替药材。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恒瑞医药:同是创新药,境遇何以“两重天”

  张锋Nature Medicine综述:基因编辑技术最新

  中医药专利遭外国蚕食 产业进退维谷

  “第三世界药房”印度的药价为什么这么低?

  日本严打医药业潜规则

  低价厮杀仍难保吃上低价药 定价漏洞如何补

  蔡江南教授:中国医改为何如此步履艰难

  美国基础医疗大变局 进入定制时代

  互联网医疗路径之争:服务医院or解体医院?

  制药行业“集体造假”内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外资药企在华陷内忧外患 医药市场隐现格局重

网上看病游走“正规医疗”边缘

医保基金两年后将收不抵支 卫生费增速超GDP

“救命药”不从印度代购行不行?

医药生物:关注政策和绩优成长

医药代理商加速出局

Google的医疗野心

医药产业创新力度亟待加强

中医药立法待解“谁是真正的中医”

反思药品招标压价风波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