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8日晚近10点,中央电视台财经《对话》栏目播出了访谈实录,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李斌面对全国观众详细解读了正在进行中的"健康中国"梦。
面对在网上经常被吐槽,"看病难"的问题、"看病贵"的问题,李斌认为要实事求是,要回应,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应。国家要下决心通过医改,通过改善服务,通过下力气来解决老百姓不满意的问题。
生有所养老有所医
在《对话》节目现场,一副含金量颇高的健康中国健康手册,成为全场最引人注目的数据范本。
李斌:第一个76.34岁,这就是我们2015年的人均预期寿命。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时候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所以过去常说人活七十古来稀,现在是人活七十很寻常,不稀奇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第二个数字是96.5%,这是表明了我们国家全民医保的覆盖面;第三个数字是小于30%,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经过2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通过深入医改,我们现在个人付费在整个医疗费用上的比例从改革前的40%几降到了30%以下。
李斌:在国际上表明,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最常用的还有两个数字,一个是孕产妇的死亡率,一个是婴幼儿的死亡率。这两个死亡率目前我们的水平已经都达到了这样一个优于国际上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都是提前达到了国际上的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所以这表明我们在公共卫生方面也上了一个大台阶。
李斌:从这些数字的情况看,就表明我们国家在我们党的领导和这样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全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是不断地进步的。总体上优于中高国家的平均水平。在这方面也是和今夕相比,可以说这个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给健康中国的建设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大力发展家庭医生
李斌:家庭医生制度这也是国际上的成熟经验,像在英国、澳大利亚都有这样的制度,因为家庭医生离病人最近,最熟悉他所签约的患者或者是他所签约对象的情况。所以能够及时观察,及时看护,而且及时根据情况的需要给他转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前年来中国访问的时候,习主席会见她,她跟习主席说,我也有一个中国梦,她说我的中国梦就是将来我退休回中国居住的时候,能够有一位家庭医生来照顾我。下来我就跟陈冯富珍女士说,我说你放心,我们中国一定有一天让您美梦成真。
李斌:我们现在距离那一天,我们现在已经做了规划,2020年就要把这一项制度能够基本覆盖。从今年开始,关于分级诊疗已经在全国200多个城市开始试点了。我国优质的医疗资源总量是不足的,而且分布的很不均衡,很多都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所以老百姓有一个习惯,有一个毛病就跑到大医院去看病,这样就使得优质资源的效率不能够很好地发挥。不仅如此,还抬高了医疗服务的价格。因此要建立分级诊疗的制度,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四句话:首诊在基层、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形成这样一个有序的就诊的秩序。
李斌:最近看《经济半小时》就反映了厦门的做法,它就是从解决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入手,把这些组合起来,"三师",一个专科医师、家庭健康医师、全科医师,还有健康管理师,从培训变成一个健康管理师,他们三师结队,然后和居民签约,就对居民健康,从管理到治疗是效果很好的。
李斌:效果很好。还有上海,像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中,他们创造出一个1+1+1这么一个模式,就是居民你签约一位社区的家庭医生,再签一个二级医院,再签一个三级大医院,有病了先由家庭医生来问诊,日常管理由家庭医生来进行,确实需要转诊,家庭医生负责把他转到上级医院去。这个效果很好,他们说的是柔性的管理,叫软签约、硬绑定,大家都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把自己从预防到治疗很好地结合起来
分级诊疗减少虹吸
李斌:分级诊疗能不能搞得好,关键解决群众对基层医疗群众的信任问题,主要是对他的服务技术,人员的信任问题。现在采取了很多的办法,一个我们这些年在基层,国家投了大量资金,改善了基层医疗服务条件,包括社区医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包括村卫生室等等,也配备了相关的设备等等。但是,看病这个事关键在于人,得有好医生。这种情况下我们得千方百计要优质资源下沉,要工作重心下移,双下沉。通过双下沉采取什么形式呢?当然我们过去有很多好的形式,比方说对口帮扶,引导我们的医生到基层去,包括现在的多点执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