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规定,充分发挥药师作用,引导医务人员尽量用价廉质优的药品,能用便宜的不用贵的,能用仿制药不用原研药,鼓励常用低价药品的使用。”
日前,国家卫计委等八部委出台了《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就此国家卫计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达了如上观点。
由此引发的关于仿制药较原研药之间的质量差异、副作用增加等话题引起人们的关注。真实情况究竟为何,仿制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保障?《中国科学报》记者请教多位学者,获得的一致意见为:只要仿制药按照标准生产,和被仿制的原研药具备生物等效性,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毋庸置疑。
“‘能用便宜的不用贵的,能用仿制药不用原研药’的表述是恰当的,不应当引起误解。这里所提倡的选药方式符合医药工作者一贯倡导的合理用药原则,也是落实国家基本药物政策不可或缺的工作思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曾繁典分析说,“当下,我国破解看病贵这一难题,必须提倡这些行之有效的合理选药原则。”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副院长陈代杰亦表示赞同:“仿制药是世界各国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法宝。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仿制药,很难想象这个国家的政府和老百姓如何保障自身的安全感。”
制造大国欠研发
我国是一个仿制药的制造大国和使用大国。目前,我国有制药企业3600多家,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50万吨左右,“几乎全部都是仿制药”,陈代杰介绍。
我国同时还是仿制药出口大国,2012年我国原料药出口金额为227亿美元。就抗生素原料药而言,2010年共生产21万吨,其中3万吨用于出口。
据介绍,国内仿制药的应用状况大致是:国产仿制药与国外进口、国外在国内的独资或合资制药企业的仿制药平分秋色。我国基本药物目录收载的绝大多数药品均为国产仿制药。曾繁典介绍说,正是由于我国医药界坚持多年的努力,有一批合格仿制药生产上市,才能保证我国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和可支付性。
尽管我国还没有达到仿制药强国的地位,但是,这些年来我国生产的仿制药原料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很多产品不仅具备成本优势,且具备了产品的质量优势”。陈代杰举例说:“如我们国家生产的抗耐药菌抗生素万古霉素,其产品质量达到了世界最优:美国药典的万古霉素有效组分的含量,根据中国药典的标准,由原来的88%提高到93%。”目前,我国生产的万古霉素已占世界60%左右的份额。
但是,相对于原料药的制造水平,我国的药物制剂生产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存在诸多瓶颈:如品种少,规格单一,质量差;新型药用辅料研发不足,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以及药物制剂的生产设备不足等。2013年,我国对美国出口西药制剂为1.2亿美元,仅是少数几家企业的少数几个品种。
打破“共识”
仿制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比原研厂的差,这似乎是全社会的“共识”,进而对仿制药的发展起到了“隐形的伤害”。
“我们应该承认,这种‘共识’并非‘空穴来风’,但也绝对不是铁板钉钉的事实,‘共识’的背后可能还有各种非技术因素,因为至今还没有大样本临床真实世界的研究报告。”陈代杰说。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客观、科学地研究和评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3年2月公布了《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的通知》,旨在利用现有的评价方法,经过评价后淘汰劣于原研药的仿制药。
“正是仿制药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医药界的重视,才有了现在对仿制药有计划、分批进行的一致性评价,重点放在2007年以前上市的仿制品,着重发现并淘汰不合格品种。”曾繁典说道。这项上市药品再评价的工作,正在扎实进行,曾繁典相信其必将推动我国上市药品质量的总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