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高平试点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整合县级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资源,组建独立法人的紧密型人民医院集团,打通优质资源下沉“最后一公里”。专家坐诊传帮带,提升基层医生诊疗水平,也打通了医务人员上升通道。老百姓不用大病小病往城里跑,有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乡镇卫生院也走上了良性循环。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随着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县医院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但在乡镇一级,始终面临资源沉不下去、服务提不上来,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的情况。
过去一年,山西晋城市下辖的县级市高平先走一步,整合市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组建独立法人的紧密型人民医院集团,实行行政、人员、资金、业务、绩效和药品“六统一”管理,打通优质资源下沉“最后一公里”。
大楼起来了,卫生院为啥还冷清
出高平市,朝东25公里,是全市最偏远的建宁镇卫生院。2012年以前,这是全市硬件最差的卫生院。2014年,3900平方米的新大楼投入使用,卫生院依然冷清。37岁的赵福明在这儿干了10年,从没见过病人排队。
建宁卫生院的情况并非孤例,河西镇卫生院院长牛素文说,一方面是国家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越来越足,乡镇卫生院有了饭吃;另一方面是卫生院投入长期有欠账,设备陈旧,医生技术水平低,所以病人来了,大夫不敢接诊,稍有点疑难,就推荐去市人民医院,时间久了,卫生院自然没人登门了。
城里的情况也不乐观。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秦世俊说:“我们与市级医院同处市区,本就在夹缝中生存。除了给新农合患者卖药,做点公共卫生服务,谈不上有什么治疗的业务,改革前,一年没有一个住院病人。”
乡镇卫生院冷清了,不仅影响老百姓看病,自身发展也陷入恶性循环。“医院松松垮垮,大夫无所事事,成天琢磨能不能去私人医院,稍有点技术的都留不下。”牛素文说。
2015年,时任山西省委副书记的楼阳生到高平调研,提出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思路,要求突破体制机制,彻底打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中梗阻”。
高平市委市政府于2016年4月25日印发“关于组建高平市人民医院集团的意见”,统一政府办医决策权,成立公立医院管委会,管委会主任由市长兼任,卫计、财政、发改、人社、编办等部门办医职责收归医管委统一决策,打破“多头办医、多头管医”弊端。
市长邹树琦说,收权的同时放权,充分落实医疗集团独立法人地位,把选人用人、机构设置、收入分配等权力下放到集团,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开”,通过行政、人员、资金、业务、绩效、药品“六统一”管理,打造以人民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支撑的一体化、紧密型人民医院集团,形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从病人进城找医生,到医生下乡找病人
建宁卫生院的情况变了,一开始只是多了个新名字——高平市人民医院集团建宁分院。
没多久,市人民医院集团老年科主任张恒芳就来上班了,周三周五全天坐诊。周边乡镇的病人慕名而来,每天五六十人。
市卫计局长崔文波说,医疗集团组建后,医生统一管理、调配、考核,能上能下。2016年集团下派医务人员33名,接收基层进修30人次,有力支撑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一个好的科室主任,能带起一所卫生院。去年年底,建宁分院门诊量一路飙升到了8000多人次,之前才2000多。”
赵福明找回了当医生的存在感和尊严:“没人找你看病,穿着白大褂,你也不是大夫。”
专家坐诊传帮带,病人多了,倒逼年轻医师提升水平,不仅长了本事,还有了真金白银的获得感。老百姓解决了看病难,乡镇卫生院迈上良性循环。建宁分院院长刘晓歌说,去年医务人员绩效收入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