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球新增结核病患者870万人,死于结核病的人数为140万人,这两个数字与2010年的数字基本持平。全球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进展,但耐多药结核病(即至少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这两种最为有效的抗结核病药物没有反应)的威胁仍在持续,2011年全球新增结核病患者中有3.7%患有耐多药结核病。”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防治司官员菲利普·格拉齐乌在《2012年全球结核病控制报告》新闻发布会上如是指出。
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发布了《2012年全球结核病控制报告》。报告称,1995~2011年,全球各国积极抗击结核病,17年间,全球有5100万名结核病患者得到治疗,2000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但预计2013~2015年,全球每年结核病防治费用的缺口为30亿美元,若各国不能在结核病防治上加大投入,全球抗击结核病业已取得的进展将功亏一篑。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的是肺结核。随着抗结核药物的不断发展和卫生生活状况的改善,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曾一度大幅下降,但近些年来,结核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不管什么时候,预防结核病都不能懈怠。
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被称为“白色瘟疫”的结核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大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WHO把它与AIDS、疟疾一起,共同列为人类的主要杀手。作为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的国家之一,我国受感染人数超过4亿。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肺结核患者约500万,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死亡人群的平均年龄为55.2岁;此外,在受结核菌感染的人群中,有10%的人会发展为结核病。卫生部部长陈竺今年也曾透露:“中国每年新发耐多药结核病例约10万,占全球负担的23%。”
老百姓对结核病大多是一知半解,认识基本上以“肺结核”为主,对结核病患者“敬而远之”。“得了结核病不可怕,只要坚持规范化治疗,遵循结核病的‘十字’治疗原则:早期、规律、联合、适量、全程,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某医院呼吸与感染中心的主任医师表示。
抗结核药物治疗是结核病治疗的重要部分。抗结核药物按疗效、毒副作用、价格和药源保障情况可分为一线药和二线药,根据药理作用可分为全能杀菌药、半杀菌药、抑菌药和协同性的抗结核药物。在临床使用上,抗结核药以口服药为主。常规的一线抗结核药如异烟肼片、乙胺丁醇片、利福平胶囊,由于疗效确切、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是抗结核药物的首选;而利福喷丁胶囊具有抗菌活性强、口服吸收好、半衰期长等优点,使用也日趋广泛。
结核病的药物预防,主要是对那些已经感染结核菌并有较高发病可能的人群进行预防性服药,以减少结核病的发生。因为健康人受到结核菌感染后不一定发病,是否发病主要受感染结核菌毒力和身体抵抗力这两种因素的影响:结核菌毒力强而抵抗力低则容易发生结核病,反之则暂时不发病,而是在身体抵抗力明显下降时才可能发病。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一生中发生结核病的概率大约10%左右。
“当前结核病防治工作面临严峻考验,如何更早地发现并治疗结核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2年学术大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院长许绍发教授指出。
目前,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以痰涂片检查为主,价廉且快速,但是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被视为结核病诊断金标准的微生物培养法又比较费时(需要6~8 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液体培养体系可大大缩短时间,只要14天左右,但该系统价格比较昂贵。此外,也有很多针对结核病诊断的免疫学试验,但因为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一直存在争议而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这都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因此,缩短结核病的诊断周期,减少结核患者检测的假阴性结果成为了结核病防治的又一难点。不过,核酸扩增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开辟了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