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去年,国家连续出台多项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与此同时,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公立医院改制提出“稳妥慎重”的要求。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行业,还有更加复杂的形势要面对。
找准优势互补的切入点
云南省与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签约,计划在昆明城郊合作建立云南阜外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云南省卫生厅厅长张笑春说,这家医院将采取全新的运营模式,即一个医院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的非营利性医院,另一部分为提供特殊医疗需求的营利性医院,两部分由一位总院长统管。
张笑春说,这种模式不同于以往的一院两制,两部分医院分别拥有各自的执业许可证,投资来源也不相同:非营利性部分医院由省政府投入12亿元,在民政部门登记;营利性部分由社会资本出资,在工商部门登记。两部分在体制机制上截然分开,在大型设备、医疗人才等资源配置上又统一管理、相互融合。
张笑春说,如果把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社会资本的营利性划分得泾渭分明,可能导致社会资本自办的营利性医院很难做大做强,与公立医院合办非营利性医院又难以获得回报。这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在推动社会资本和公立医院优势互补方面,找到了一个切入点。
张笑春说,这种运作模式带来的启示是:在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而政府又没有足够财力的情况下,必须在体制机制上突破创新,鼓励社会资本和公立医院彼此开放、取长补短,把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的大门开得更大一些。
“双轮驱动”平衡医疗资源
江苏省卫生厅厅长王咏红说,当前医改的关键,是要解决群众井喷式的健康需求与医疗资源不足的矛盾。这就需要采取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
王咏红说,从今年起,在江苏省公立医疗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政府原则上不再新办综合性公立医疗机构,从严控制现有公立医院的规模扩张,为社会资本办医留下更大空间;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并引导社会资本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的服务领域,举办上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
浙江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杨敬说,浙江省卫生计生部门和发改委联合发文,要求各地对医疗资源的布局规划进行审视,编制社会力量办医指南,挑选出了100个左右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床位达3000张,总投资额170多亿元。截至去年12月底,40个项目中已签约36个,总投资额达70亿元。(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多点执业盘活医疗人才
昆明市的多点执业试点早在四五年前就率先起步,试点方案规定,符合条件、有意愿多点执业的医师只要在卫生管理部门登记,不经所在医院许可就可以开展多点执业。
张笑春坦言,启动之初,各大公立医院反映非常激烈,很多医院表示,在需要骨干医生的时候,往往找不到人。实际上,这样的问题不仅当时有,现在仍然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这种矛盾已经不像当初那么突出了,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很多医生多点执业的方向都在基层,这本身就是一个被鼓励、受肯定的流向;另一方面,多点执业医师和所在医院在磨合过程中也相互作出了调整,医生多点执业的地点相对固定,能够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加上从卫生行政管理层面更加规范多点执业行为,也使得所在医院逐渐适应了这种情况。
重庆市将试行公立医院高级专家“4 1”的弹性工作制度,即每周在公立医院执业4天,再到民营医疗机构执业1天。“这一方面可以增加高级专家的收入,另一方面也为未来医生从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做好准备。”重庆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屈谦说。
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刘维忠说,针对很多公立医院在多点执业方面不积极主动的问题,甘肃省在2014年将采取措施,对多点执业执行不达标的医院,纳入不良业绩记录,并与医院等级评定相挂钩,监督医院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