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新药的开发一直都是各个制药公司关注的焦点。当前,随着新药研发难度和成本的逐渐增加,以及各主要疾病领域(如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等)产品竞争的愈发激烈,使得制药公司在新药研发领域的产品投入——产出比日渐下滑。选择何种产品开发模式,以及关注哪些疾病治疗领域以降低新药研发风险,增加产品盈收回报,也成为业内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际知名咨询机构Citeline公司对仍处于活跃研发状态的在研项目进行了数据统计,包括临床前项目、处于临床研究及注册阶段的项目、增加新适应症的已上市药物。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在研药物项目数量为10479个(2013年1月数据),与2012年的10452个(2012年5月数据)相比,仅有微小变化。
整体规模稳增
与2011年数据相比,2012年全球在研药物市场规模同比增长了7.6%,令人振奋的是,2011-2012年出现的这种增长势头仍在持续。由当前数据来看,期望全球新药研发规模出现进一步的大幅增长,可能有些不太现实;但整体来看,当前这种规模的不明显变化,可视为矫正性的规模收缩,或许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从2000年以来,全球在研药物市场规模一直保持逐步增长的态势。全球在研药物项目数量从2001年的5995个增长至2013年的10479个,年均增长率达4.76%。从历年趋势来看,10500这一水平似乎正在成为新的标准线,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在研药物规模不会出现显著的增加或变化。然而,总体规模的信息仅是从宏观上展现该行业的发展态势。通过对这些统计数字的细节分析,我们将会进一步确定这一平稳状态在多大程度上掩盖了全球在研药物市场规模和结构的新变化。
自2012年5月以来,全球在研药品项目规模总体上并未出现大的变化,尽管在研项目数量整体上并未出现较大的变化,但处于Ⅱ期临床及更后期阶段的在研项目数量均保持增长或维持现状,而这些产品也将是2013-2014年及之后潜在的市场进入者(图2)。Ⅰ期临床和临床前阶段的在研项目数量则出现了下降,而临床前阶段在研药物数据本身往往具有特别的不稳定性,数据常会受到不同数据披露模式的影响。
Ⅰ期阶段在研项目数量的下降可能是最有趣的,也是最值得关注的。数据表明,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间,全球Ⅰ期临床研究项目数量的下降,为过去6年中临床研究项目中首次出现。当然,说这预示着近年来临床研究项目增长态势的结束还为时尚早,但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指标。
另外需要提及一个问题,这往往是需要注意的。数据显示着一个明显有悖于常理的现象:Ⅱ期临床项目数量往往会高于Ⅰ期临床项目数量。但是通常情况下,在Ⅰ期和Ⅱ期临床研究中往往会有一些项目会被终止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这是由于数据的快照特性造成的:由于药物通过Ⅰ期临床研究所需的时间往往会比较短,所以在任意时间段,更多的项目会处于耗时较长的Ⅱ期临床阶段。
2013年数据中的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那些已上市但仍处于在研状态的药品数量呈现出显著增加的态势。这也从侧面上反映出一种趋势,即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试图通过增加产品的新适应症或使用其他生命周期管理方法,来延长其品牌产品的价值。例如,雅培制药的阿达木单抗(修美乐),已在欧盟获批7种适应症,也正因为其在多个领域的出色表现,使得该药近年来稳居全球畅销药品排名的前列。
企业呈现多元变化
企业层面的分析主要根据目前报道的在研项目数量对业内企业进行排名,列出了产品数量排名居前25位的公司,即TOP25。
2013年数据显示,葛兰素史克(GSK)继续保持其排名第一的地位,其在研产品数量与去年相比有所增加,并且远远超过了其他竞争对手。2012年,GSK在在研产品数量排名中取代了辉瑞制药居排名首位。
2013年辉瑞制药的在研产品数量排名更是下滑了三个名次,位列第五位,而该公司对外表示其在进一步优化产品线。与辉瑞排名变化完全相反的是罗氏公司,其数量变化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