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未来医疗属于个性化健康系统

生病,去诊所或医院看病。这个被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就诊模式,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个性化健康照护系统(personalhealth system)所替代,这个医疗系统模式由英特尔健康与生命科学事业部主管艾瑞克·迪旭曼(EricDishman)提出。而提出这个概念的缘由,还得从他自己的经历说起。

艾瑞克念大二时,因多次昏迷被送到学生健康中心,然后很快被诊断出是肾脏出了问题。在经过长达六个月的检查后,医生说他永远不可能符合肾脏移植条件,并且只能再活23年。幸亏,这已经是24年前的事情了。

原来,艾瑞克当年并没有放弃治疗,而是幸运地遇到了优秀的诊疗团队,成功进行了肾脏移植手术。现在,他根据个人经验,并结合当下飞速发展的医学技术,提出了大胆的创新想法——重塑健康看护系统!

建立医院和诊所的构想起源于1780年左右。艾瑞克认为,这种患者集中去医院和诊所看诊的模式是时候改变了。艾瑞克提出了未来医疗的理想模式:个性化健康系统(personalhealth system)。此系统包括三大支柱:照护移动化(careanywhere)、照护网络化(carenetworking)、用户定制化(customization)。

照护移动化

“照护移动化”是指推荐患者以居家照护为优先,让诊疗和监测的过程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如果想去医院或者诊所,那就需要病到一定程度才行。我们现在使用的智能型手机可以外接各种诊断装置,如超声波等;可以内建多种传感器,进行各种生理数据监测;有的人还可能在体内植入实时监控的装置,如监测血液中化学物质及蛋白质。

总之,软件已变得越来越聪明,患者可以根据需要将这些数据随时随地传送给医生,实现“照护移动化”。

照护网络化

“我们需要突破独立医师分别进行看护的传统模式,进而由多科别团队进行个人化诊疗,缺乏协调的诊疗模式不仅昂贵,还可能致命。”艾瑞克发出此感叹,源于三位医师曾对他开出过药效相同的三份不同处方,直到出现心脏病症状,他才发现处方重复导致用药过量的问题。

有过上述经历的艾瑞克认为,组建网络信息互通的多学科协作团队至关重要。一个理想的多科别照护团队,除了医生和护士,还应该包括药师、心理医师、营养师,甚至还有财务顾问,这正是艾瑞克在撒玛里亚慈善医院所遇到的照护团队模式。这种模式的成功秘诀是——培训患者在家自行护理。

不仅医疗照护需要网络化、团队化的协作模式,老年群体的照护同样可效仿此道。

艾瑞克在中国尝试建立了社群网络,追踪和训练老年群体的照护行为,包括自我照护(self-caremodels)、家人照护和社区志愿者提供的照护,并建立了在线照护交换网站,大家在网络上交换工作。比如,A每天照顾B的母亲三小时,而B可以帮助A送餐点。

为了迎接老龄化社会,保证高龄人群的健康、安全、社交活动和生活质量水平,世卫组织于2002年曾公布推行全球高龄友善城市计划(GlobalAge-Friendly Cities Project)。艾瑞克团队在中国所进行的这个项目就是"高龄友善城市计划"age-friendlycities)。

与此模式相似的,法国巴黎的退休女性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养老模式,被命名为芭芭雅嘉(Babayagas)。芭芭雅嘉公寓计划始于1999年,是专为退休女性建立的一个"乌托邦"计划,由现已年过八旬的泰蕾兹·贾勒提出,她希望为6590岁的女性建立一个自主管理、互相尊重、团结而有开放性意识的地方,让她们居住在一起,互助帮助,一起慢慢变老,共同度过人生最后的阶段。

艾瑞克认为:“神圣而又理想化的一对一医患关系是过去的遗留,健康照护的未来是合作型的智慧医疗团队,而你自己最好就是团队中的一员。”

用户定制化

随机临床试验是在1948年发明的,用来发明治疗结核病的药,这种全民研究帮助创造了许多新药,救治了数百万的生命。但艾瑞克认为,这种医疗行为把患者当成平均数而非独立的个体,可每个患者与研究的平均数都不尽相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高速运算、分析、大数据,可针对每一个个体来建立预测模型,以实现用户定制化,即个性化医疗。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开始药价谈判吧!从陆勇无罪释放谈高价药的

  紧密型医联体能否推动分级诊疗

  9个百强药企的新药研发思路

  新药研发,一场勇者的游戏

  反思药品招标压价风波

  中医药立法待解“谁是真正的中医”

  医药产业创新力度亟待加强

  Google的医疗野心

  医药代理商加速出局

  医药生物:关注政策和绩优成长

让医学生毕业后真正“会看病”

湖南药品招标降价凶猛 国内药企面临生死之战

为何我们不能做出物美价廉的“印度药”

中医针灸在美陷最大规模论战

收购赫士睿或导致辉瑞进一步拆分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纠结 如何顾大病又更普惠

外资巨头裁员或重塑医药市场格局

药品招标“遭围观” 建统一平台如何?

二次开发促中药做大做强

探索儿童药研发新路 需重视院内制剂转化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