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海洋生物研发的人工眼角膜,目前已进入临床阶段。研发人员已建立了国际上唯一一个安全的人角膜内皮细胞系。该技术一旦成功,上千万患者将告别等待捐赠角膜的历史。
新型海洋新药“HS971”已进入到临床二期实验阶段,它所致力攻克的世界性难题是防治“阿尔茨海默症”。
海洋寡糖的研究与应用走在了全球领先的行列,目前已有100多种具备产业开发前景。
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青岛的科研机构与企业正在与全球同行展开竞争。借助于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与人才优势,借助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蓝色硅谷”的打造,在这一占据蓝色经济制高点的高新产业中,青岛正在多个领域酝酿大的突破。
人工眼角膜:
一个革命性的创新
角膜病,对普通人来说似乎很遥远。但据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的统计,全世界低视力患者已超过1.35亿人,其中角膜盲患者约6000万人;在我国,低视力患者已超过1230万人,其中由角膜病变引起的约有500万人,我国每年新增盲人约45万人。
治疗角膜病需要移植角膜,角膜的来源主要是数量极少的捐献。有媒体报道,一个角膜病人排队等了8年仍未等到适合的捐献者。
在青岛,有一家企业即将改变这一角膜依赖捐献的历史。青岛中皓生物有限工程公司的人工眼角膜实验已经进入临床阶段,一旦成功,将改变角膜病治疗需要捐献的现状。
在经过几年的动物实验之后,中皓生物的人工眼角膜已正式进入了临床实验阶段。该公司董事长王宝全告诉记者,临床实验面临着不确定的风险,毕竟在人身上实验和在动物身上实验是完全不同的。
但对未来的期待还是令人激动。
人角膜的体外培养研究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末,之前尚无一种方式能够成功地培养出大批量、安全的人角膜。据中皓生物首席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角膜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樊廷俊教授介绍,这一技术的关键是使用理想载体支架让种子细胞正常生长与增殖,并最终形成近似体内角膜内皮、全角膜的正常组织结构。
之前,人角膜体外培养所使用的载体支架大多为人工复合材料,它们对人角膜细胞的生物相容性均不够理想,而且其降解物对人体的影响至今仍不清楚。另外,种子细胞的数量稀少也限制了这一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在这一领域,樊廷俊的研究时间并不长,但他通过对细胞培育与海洋新材料两门学科的交叉利用,用了10年的时间突破了这一技术的两大难题:利用海洋生物作为支架材料,解决与人角膜细胞相容的问题;建立了国际上唯一一个安全的人角膜内皮细胞系,并从中筛选出了核型正常的单克隆细胞株,解决了缺乏足量种子细胞的国际性难题。
如果这一技术通过了临床实验,最终能够成功,将是一个革命性的创新:首先其社会效益无法估量,上千万患者将告别等待捐赠角膜的历史;经济效益也将非常巨大,按公司规划产能将达到20-40亿元,而从理论上讲,这一市场的规模将以千亿计。
HS971海洋新药:
瞄准阿尔茨海默症
除了人工眼角膜,在青岛,致力于海洋医药研究的科研人员,还正在努力克服另一个世界性难题:防治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
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机理目前仍是一个谜。截止到2011年,全世界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超过3000万,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患者数量也居世界首位。目前,医学上针对这种疾病的治疗,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根据最新统计,全球有超过1000个针对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临床试验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是其中极少数以海洋药物为研究方向的研究机构。
在这里,一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海洋新药 (代号“HS971”),已经进入到临床二期实验阶段。
“‘HS971’突出的药效特点是靶点明确、显效快、作用强、持续时间长。”海大医药学院常务副院长、“十二五”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