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13年下半年起,药房托管浪潮接连来袭。《经济参考报》记者初步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有包括康美药业(600518)、国药控股、华润医药、南京医药(600713)、三九集团在内的29家医药上市公司承接了药房托管。例如,国内中医药产业龙头——康美药业于去年年底与广东省怀集县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怀集县辖区内的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及其药房进行统一管理。而在此前,康美药业已在多地开展药房托管业务。
从理论上分析,现代医药物流延伸服务,既有利于医院、有利于企业、有利于患者,也有利于政府的监管,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型药企纷纷布局探索的同时,医药产业链条上的各方博弈也在改变流通企业的产业竞争格局。 那么,药房托管在实践中究竟效果如何?患者用药费用是否降低? 需要的药品能否及时配送到位?《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赶赴怀集县,对药房托管这一模式一探究竟。
药房托管广受青睐
2014年医改进入攻坚阶段后,药房托管遍地开花,广受青睐。今年以来,多地政府发文推动,国内多家药企特别是实力雄厚的上市药企纷纷布局药房托管业务。
药房托管,是指医疗机构通过契约形式,在药房的所有权不发生变化和国家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各项优惠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将其药房的药品销售活动交由具有合法经营资格,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够承担相应风险的医药企业进行有偿的经营和管理,明晰医院药房所有者、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药品经营模式。
药房托管模式出现以来,业内一直有质疑声音。有观点认为,一家医药公司对多家医院的模式会造成托管方一家独大,可能导致垄断,且在医药补偿价值链不改的前提下,药房托管不是真正的医药分开。
公立医院改革是本轮医改的重点,而推进医药分开、破除以药养医是其中重中之重。对于医药物流延伸和药品集中配送,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曾发文予以支持。此前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中均多次提到“实施一体化集中配送”。 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卫生强省的决定》等文件也明确提出“加强药品配送管理,提高配送集中度,鼓励县镇一体化配送”。4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6年将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由100个扩大到200个。同时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建立药品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推行从生产到流通和从流通到医疗机构各开一次发票的“两票制”,使中间环节加价透明化。
康美药业副总经理李建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药房托管是向医药分开改革方向作出的有益探索,属于医改“增量改革”的一部分。公立医院实施“药房托管”后,其核心工作能专注在医疗服务和管理上,从而提高了医院的诊疗和整体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托管企业倒逼药厂或代理商让利,挤压药品流通环节上的虚增空间,对于降低药价也作用巨大。同时,医药物流经过的利益环节越少,信息越公开,通过权力寻租谋取私利的机会越少,这将为解决老百姓(603883)看病贵的问题创造条件。
事实上,随着“药品零差率”、“取消以药养医”等措施的推行,原本作为医院“印钞机”的药房,已逐渐从收入部门变为成本部门,这给流通企业带来了药房托管的机遇。因此虽然政策上还未明文鼓励,但事实上药房托管已在各地内悄然兴起,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行业现象。记者初步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有包括康美药业、国药控股、华润医药、南京医药、三九集团在内的29家医药上市公司承接数百家药房托管。另有统计显示,全国范围内,约有半数以上的二级及以下的医院已实施或计划实施药房托管。
改革的广东怀集样本
在国内的药房托管市场中,康美药业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角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