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市场一“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企业个体规模偏小,美国最大的40家医疗器械的产值占了全球医疗器械产业产值的20%,而中国约有1.6万家生产企业,产值却仅占全球医疗器械产业的约5%。”在本月15~18日由国药励展主办的健康产业领袖峰会(tHIS)开幕式上,一位医疗器械行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如此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互联网+”以及基层医疗改革、远程医疗、国产医疗器械政策支持的多重影响下,本次展会中国产医疗器械表现出了异于往常的吸引力,与此同时第一财经记者也注意到,外资医疗器械厂商并不愿意轻易放弃中国大健康市场的“肥肉”,高端持续与“本土化战略”并行,成为了多数进口医疗器械厂商的发展选择。
国产品牌异军突起
相比较“技术控”的外资品牌,国产医疗器械似乎更懂“中国心”。包括上海联影、鱼跃医疗、东软集团等在内的不少国产品牌将产品战略定位在了与移动医疗、远程医疗、个性化诊疗、基础医疗等热门医疗健康服务领域。
“2014年初,联影就开始探索医疗服务的‘互联网+’模式,此次发布的智能医疗生态系统集医学影像诊断与治疗设备、区域‘影响云’、区域‘医护云’以及相对应的大数据应用为一体,目前联影已经完成了这一系统的初步布局,未来智能影像诊断、重大疾病早筛以及智能精准医疗也将落地。”上海联影董事长兼CEO薛敏透露。
实际上在今年,包括精准医疗、基因诊断、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大健康概念早已被炒得火热,今年以来国内医药板块平均涨幅超过60%,生物医药、医疗互联网概念股、医疗器械等更是上演了一把“速度与激情”。
对于国产医疗器械企业来说,除了资本市场赚得盆满钵满,更大的利好来自于概念以外的政策扶持。
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其中提到今年将继续强化医疗器械国产化的科技投入,研究促进医疗器械国产化的政策措施。
“国内的医疗器械厂商在以前并不注重自己的产品专利,以低端仿制为主,但现在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于产品研发的需求,我们是2008年进入中国,在这两年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客户量的爆发。”一家专门协助医疗器械研发业务的第三方产品化公司英国IDC全球CEOStephenKnowles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国产医疗器械厂商牺牲成本、可靠性来换取短期成本降价的现状正在发生改变。
“其实在过去很多民营的医疗器械企业并没有研发投入,而这也造成了国产医疗设备的使用年限远远低于进口设备的情况。”欧达尔医疗系统(苏州)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吴异告诉记者,在某些情况下,进口医疗设备的使用年限可达国产品牌的3~4倍。
“目前很多品牌的制造策略就是核心关键部件直接进口,普通部件自己制造。”吴异补充,“如果自己研发投入相当大,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质量,生产成本的回报率也比较高。”
外资品牌大力推进本土化战略
“在今年,我们会采用持续服务高端客户、同时开拓基层市场的战略。我们相信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核心是产品和服务,光靠政府的短期支持远远不够。”GE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段小缨表示。
尽管在国内的医疗器械市场政策出现了国产产品支持一边倒的情况,但外资医疗器械企业并不愿意轻易放弃,并同样瞄准了新医改的持续推进带来的基础医疗市场。
“GE在4年前开始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市场,目前我们基础医疗设备与高端业务的销售比例已经从几年前的2:8上升至了4:6,其实这也是整个行业的趋势。”段小缨在发布会中表示。
据悉,GE医疗专门服务于基础医疗的研究人员目前已经从2006年的5人上升至了2014年的60人,从生产到研发、销售都大力推进本土化战略。基础医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