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总体概况、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统计分析、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统计分析等三个方面通报了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情况。
从总体看,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质量有所提高,报告来源基本稳定,监测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报告显示,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692,904份,其中,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09,991份。从来源看,来自医疗机构的占84.7%、来自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占12.7%、来自个人的占2.5%,医疗机构仍是报告的主要来源,企业报告的比例较上年略有增长。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在线基层用户40,826个,比2009年新增网络基层用户7,170个。
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统计分析显示,从总体上看,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患者情况、涉及药品情况、累及系统和不良反应表现与2009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根据报告,2010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分析评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对发现存在安全性隐患的药品采取了相关管理措施。
一是及时发布药品安全警示信息。全年共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10期,涉及14个/类品种;发布《药物警戒快讯》15期,共报道国外药品安全性信息,尤其是美国、欧盟药品管理部门发布的信息90余条。
二是加强药品的使用管理。2010年10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了《关于加强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使用管理的通知》,采取了加强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使用管理的措施。
三是撤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2010年10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了《关于停止生产销售使用西布曲明制剂及原料药的通知》,停止了西布曲明制剂和原料药在我国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撤销其批准证明文件,已上市销售的药品由生产企业负责召回销毁。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要求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主动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定期进行分析、评价。建议医护人员关注临床合理用药问题,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超适应症用药、超剂量用药、配伍禁忌用药。
小贴士:
药品不良反应: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严重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1)导致死亡;(2)危及生命;(3)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4)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5)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长;(6)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形的。
药品不良事件: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医学事件,不一定与该药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简写版)
为正确理解年度报告中所列的统计数据,现对年度报告中的数据说明如下:
一、此年度报告中的数据来源于“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中2010年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各地区上报的数据;二、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集的数据与采用自发报告模式的其他国家同样存在局限性,如漏报、报告不规范、缺乏细节信息、无法计算发生率等问题;三、在抽取数据时,其中一些严重报告、死亡报告尚在调查和评价的过程中,所有统计结果均为数据收集情况的真实反映,并不代表评价的结果。
本年度报告数据主要来自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中心2010年收到的国内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
一、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总体概况
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达69万余份,延续了2008年以后的平稳增长态势;新的和严重报告数量达10万余份,也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趋势,报告数量和可利用性进一步提高。2010年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量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