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对多数中国医药企业而言仍有过冬的感觉,增速下降、利润下降、营销乏力。尽管如此,坚冰破裂的声音隐隐能听到,药品定价和医疗服务两大领域的资源配置回归市场加速。
目前医药板块相对大盘的估值溢价率比年初大幅降低,但绝对估值仍处于最近两年的高位。在此背景下,2015年医药板块内部将严重分化,新格局、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服务四个新变化中酝酿投资机会。
行业回归市场加速
2014年,医药行业是行政干预减少、回归市场的一年。药品的定价政策、招标政策、使用政策和医保支付政策构成了行业的四大外力。
多年以来,中国医药行业的管物价、管招标、管准入,让政府之手愈陷愈深。2014年,这只有形之手的钳制开始松动,各部委相继发布近20项政策变革行业发展,涉及儿童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子行业。其中,定价政策的调整和社会办医的准入改革对行业发展影响重大。
定价政策改革方面,11月末,发改委《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下发各医药行业协会,声明拟取消药品政府最高零售限价或出厂价格,通过医保控费和招标采购,药品实际交易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并拟从2015年1月1日起执行。
集中招标政策也开始出现松动迹象。在新近推出的招标新政中,不少省份的“唯低价是取”政策开始转变,质量权重开始上升,分类采购的消息也开始传出。然而,相比价格政策改革的雷厉风行,招标的变革仍然没有明确的方向。
让人欣慰的是,药品价格改革的步伐依然在前行。11月,重庆和三明相继推出医保支付基准价的试点工作,若按病种定额支付的方式得以施行,这对集中招标制度或许是致命一击。届时,医院可以与药厂直接采购谈判价格,行政的干预将越来越少。
除药品政策变革外,医疗服务业也是高层推动行业市场化的一个方面。4月,发改委、卫计委、人保部共同出台政策,彻底放开非公医疗机构价格管制。6月,国家卫计委首次下发文件,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一些地方政府对推动民资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的热情则更高。7月,北京出台《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11月,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征求意见稿)》,拟取消医生第一执业地点限制。
政府的热情也带动了非公资本的热情。自去年起,从金融资本到实业资本,各路资金开始马不停蹄地角逐于公立医院收购战场。武汉健民[-1.11%资金研报]、昆明制药[0.00%资金研报]等诸多药企的投资方向明确指向医疗服务;万科、恒大等地产企业开始筹备自建医院;北京和睦家多家分院开张。年底,两家筹划多年的顶级民营医院,北大国际医院和清华长庚医院相继开张,为民资医院元年画上了完美注脚。
增速放缓趋势难改
2014年,医药行业的收入与利润增速仍延续2012年以来的下滑趋势,这一趋势在今后数年内或难有改观。
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南方所的数据,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在2008年为7864亿元,到2013年增长到21543亿元,五年累计增长174%。虽然医药工业销售收入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拐点在2012年就已经出现。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增速在2011年达到26%,之后逐年下滑,2013年为17.9%,2014年前三季度为13.3%,预计2014年全年增速在13%左右,相比于2011年,销售收入增速已经减半。
收入增速下滑的同时,利润增速则更不乐观。医药工业利润在2008年为841亿元,到2013年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181亿元,五年累计增长159%,略低于收入增速。但行业的利润拐点比收入拐点提早一年来到,2010年创下32.7%的利润增速之后,此后便一路下滑。2013年利润增速仅为17.6%,预计2014年全年增速12%左右。
行业收入增速放缓,主因是医院和零售终端两大销售渠道的增长较为缓慢。国家食药监总局南方所的数据显示,我国药品终端市场规模在2008年为4585亿元,2013年达到10985亿元,五年累计增长140%。2014年前三季度终端市场规模为9331亿元,预计全年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