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名称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特需医疗退出公立医院引争议

继上海公立医院剥离特需医疗服务后,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也决定削减公立医院特需服务,并纳入绩效考核。备受争议的特需医疗,该不该彻底退出公立医院,再次引发了社会关注。

北京将消减公立医院特需医疗

记者近日了解到,已有多年历史的特需医疗服务或许将逐步退出北京市公立医院。

“下一步,我们要控制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还要进一步推进改革,两个方面协同推进。”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一方面要通过监管,通过绩效考核,让公立医院更多地提供基本医疗,但另一方面也要解决公立医院的现实问题,改革公立医院的补偿制度,让公立医院不必依赖药品、检查和特需而弥补基本医疗收入的亏空,让医生提供基本医疗就能够获得体面的收入,否则一些医疗机构还是有动力和压力提供特需服务。

特需医疗始于上世纪90年代,其前身多为外宾门诊或高干门诊,后期逐步取消了身份识别。由于特需医疗大大增加了医院收入,曾被认为是医院改革的重要举措。特许医疗主要包括点名手术、加班手术、全程护理、特需病房、专家门诊等形式。

特需医疗一般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医生坐诊,专人为病人提供从挂号、诊疗、缴费、取药等全程导医,对行动不便或病情较重的病人提供专用轮椅推送的门诊服务,设独立的诊室、候诊室,配备空调设备及茶水供应,有条件的单位还可设独立的治疗室。

对于特需医疗,上海市最先“开刀”。20115月,《上海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1-2015》提出,严格控制公立医疗机构开设特需医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公立医疗机构对特需床位实施剥离,以人员、品牌、技术等形式在两个医疗拓展区内与社会资本合作办医。

上海市的设想是,将公立医院10%的特需病房剥离出去,纳入两个高端医疗集聚区。《经济参考报(微博)》记者了解到,为推动这项工作,上海市政府在虹桥和浦东专门规划了两个国际医学园区,发展高端医疗,用以承接公立医院剥离出的特需和高端医疗服务。

其中,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是原卫生部和上海市的合作项目,也是国家医改试点区,目标是打造市场化的现代高端服务业。位于浦东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也是以现代医疗服务业和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打造高端医疗服务集群和高科技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相关产业基地。

是否取消引起较大争议

对于医院而言,特需医疗意味着丰厚利润,但对于公众而言,特需医疗意味着对公共卫生资源的挤占。因此近年来,特需医疗面临较大争议。

专家认为,公立医院本质上姓“公”,应为大众提供公平的医疗服务。“特需”为少数有钱人服务,有损其公益性。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廖新波认为“公立医院办高端医疗需要回答‘公立医院为谁而办’的问题,作为政府资产的公立医院,应是让所有人都享有一种相对公平的医疗服务。假如公共资源为少数人服务,就与公立医院原来的宗旨不符。其实就是伤害了、侵犯了大多数人的权益。政府在医改中的责任是将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社会公平地提供,将不能管也不应该管的事交由社会来办。取消公立医院特需服务势在必行。”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公立医院的主要职责是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在实施公立医院改革的进程中要明确公立医院的定位。从价值判断上,公立医院开展大量的特需服务是一种对于公共资源的挤占,不符合公立医院公益性定位。而且也压缩了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空间,造成了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的一种失衡。

但目前公立医院特需服务仍然大量存在。《经济参考报》记者随机走访一些大型三甲公立医院发现,10余万元的月子中心、房费上千元的高端病房、高端产房在广东省公立医院内比比皆是。并且这些公立医院设立“高端产房”都拿到了卫生部门和物价部门的相关批文,并符合原卫生部医改方案中将特需服务比例控制在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医疗保险管理或倾向第三方协调模式

跨国药企该如何应对原研药专利到期?

中国药企将爆发“伟哥”仿制药之战

医疗跨界转型 酝酿投资良机

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十大问题

采用购买服务方式整合药审资源

跨境并购 国内投行去哪儿了

七省份完成城乡居民医保并轨 三保合一仍有障

医保资金管理权7月落听 万亿资金谁来管?

药企并购潮背后的隐忧 新药研发吃力不讨好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