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李卫平(西安杨森制药原高级总监)
张象麟(沈阳药科大学亦弘商学院院长)
郭云沛(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
宋瑞霖(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
李宁(赛诺菲亚太区高级副总裁)
“与创新药相比,仿制药的审评时间更长。”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个仿制药的临床审评时间平均3—4年,上市审批也差不多需要这么长时间。这意味着,一个仿制药从递交临床申请到拿到上市批件,要用六七年甚至八九年。
“既要重视创新药,也不能忽略仿制药。”专家们指出,仿制药审评时间过长引发的问题同样不容小觑。
仿制药待审任务堆积如山
《201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14年国家食药总局药审中心接受新注册申请8868个,比上年增加了1258个。尽管去年他们完成了5261个注册申请的技术审评,比上年增加了12.9%,但由于接受任务量较上年增加了16.5%,所以待审任务积压量进一步增加——截至2014年底,待审任务总量达到18597件,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362件。其中,仿制药的待审任务占了绝大部分。
“如果照此下去,仿制药的临床待审任务就像一座越积越高的大山,让人看着都害怕。”李宁说。
专家们指出,仿制药审批时间过长,后果同样很严重——
不能及时满足百姓用药需求。李宁、李卫平指出,从理论上讲,如果审评审批及时,国外的专利药今天过了专利保护期,我国的仿制药第二天就可以上市。这不但保证了患者及时用药,还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第一个仿制药上市后,价格只有专利药的1/3;第二个、第三个仿制药上市后,价格就分别只有专利药的1/4和1/5。但由于审评的时间过长,国外的一些专利药过期后我国的仿制药还上不了市。
给药企发展造成很大困难。郭云沛指出,虽然仿制药的研发投入比创新药少,但一个也得花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仿制药的临床申请迟迟得不到批准,无异于延长了上市时间,造成许多药厂资金积压、生产线闲置。
导致申报量越来越多,形成“越长越报、越报越长”的恶性循环。据李卫平介绍,由于等待的时间太长,一些企业抱着“占座”的心理,研发还没完成就去申报、排队,使本来就紧张的审评资源更加紧张。
据专家介绍,因为前期等待的时间太长、投入的经费太多,一些企业甚至想方设法在研发和临床中造假,以求顺利通过临床和上市。
“仿制药市场占比96%,不仅保障了我国百姓的基本用药需求,其技术水平也是做创新药的基础。”张象麟说,“此外,审评资源就这么多,仿制药和创新药就像捆在一根绳上的蚂蚱,前者的审批积压问题不解决,后者的审批也很难快起来。”
从根本上解决重复申报问题
为破解积压难题,国家食药总局最近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
加人。在120个编制的基础上,今年新招了70位审评员。
加费。5月27日,最新的《药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收费标准》和实施细则出台,收费标准大幅上调。以国产新药注册收费为例,调整后的收费标准从原来的3.5万元上涨到62.4万元,是此前的17.8倍。
对此,专家们认为,上述措施固然有助于提高审评效率、限制低水平重复申报,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们认为,关键是要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除了审评人手少、注册收费低外,企业大量重复申报、挤占审评资源,是审评积压的重要原因。”郭云沛说,在2013年新申报的2427个仿制药申请中,已有20个以上批准文号的有1039个,占申请总量的42.8%;已有10个以内批准文号的为932个,占申报总量的38.4%。“仿制药重复申报可以说是触目惊心,这个问题不解决,审评效率没办法提高。”
“我们还要问一下:仿制药大量重复申报背后的根源是什么?进来的审评事项都是必要的吗?哪些好的制度应该抓紧推行?”张象麟指出,“破解审评积压问题应该从根本上考虑、从制度上着手,除旧立新,该取消的就取消,该实行的就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