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计民生的大事,常常抢去汪峰老师的头条位置。有机生鲜食品,以其不菲的价格鹤立鸡群,成为关心健康家庭的首选。但食必称“有机”,就能把健康锁进保险箱吗?
只吃有机食品≠杜绝病从口入
零污染?不可能的任务
之前有科研机构调查显示,我国北方的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已到了令人难以忽视的境地,全国更是有19.4%的农耕用地污染超标。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那么有机食品企业宣传中的100%零污染是否真实可信呢?一般经过专业机构认证的有机种植行业,要经过两至三年的转化期,才能将产品认证为有机食品,而这个转化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令土壤得以改良。多利农庄总裁张同贵表示,即使土壤经过三年的漫长周期进行改良,土壤中化学农药的残留,也只能降低七八成,根本无法完成100%降解。
而比土壤污染更严重的是大气污染。秋冬两季,华北地区经常出现大规模爆发的雾霾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也有污染,此外很多颗粒物还会污染水体与土壤,间接污染农作物。 所以100%零污染的噱头,在这个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有机,同样发生过“生化危机”
德国制造,几乎在全面领域都是安全放心的代名词。但就在2011年,德国一家有机农场生产的豆芽菜,引发了一场波及16个国家的大肠杆菌感染事件,3000多人因此带血腹泻,850人患上溶血性尿毒症,53人因此丧生。这场悲剧的发生,源于人们对有机食品的偏执信任,大部分肠侵性大肠杆菌,在加热到70℃的时候即可灭活,但是不少有机食品的拥趸,同时也是自然生活方式的爱好者,提倡生食蔬菜,有的时候甚至未加清洁。
有机养殖业除了有机饲料喂养之外,还常采用散养的养殖方式,促使动物多运动,从而提高肉质。但散养也并非完美无缺,有时甚至比圈养风险更大。比如美国加州一家散养畜牧场,坐落在当地木材加工厂附近,受环境影响,这里出产的肉鸡被检测出体内化学物质氯联苯的残留,是普通圈养鸡的100倍。而摄入过多氯联苯会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严重者还会诱发神经性疾病。
纯天然,也包括天然毒害
人们选择食用有机食品,是为了避免农药残留带来的健康风险,但是有机食品虽然在使用天然肥料上可圈可点,但对虫害的控制能力较差,一些植物被昆虫咬伤后,会分泌对人体有害的毒素,同时有机食品也更容易被微生物感染,这些微生物也可以分泌毒素,如黄曲霉素与伏马毒素等。同时有机粪肥如果未经完全腐熟,很可能会出现如前所述的大肠杆菌超标问题,10年前的一项研究表明,9.7%的有机食品存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现象,而普通食品中这个指标仅为1.6%。
天然农药本身也带有毒性,否则无法达到预防病虫害的效果。譬如一些菊花花朵里含有的除虫菊酯,是一种天然神经性毒素,其毒性比人工合成的除虫菊酯还要高。所以即使购买了高价的有机食品,在食用前也要悉心清洗才是。
有机并不神奇,却有意义
营养方面,有机相对无机全面些
多数有机食品的支持者觉得,通过有机程序生产的肉、蛋、果、蔬,拥有“记忆中食物本来的味道”。其实,食物的口味只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作物的品种与成熟度是左右食物风味的关键因素,但食物风味的形成,并不止于生产环节——产区、种植技术,甚至仓储与物流环节,都会对食物的风味造成一定影响。
对于有机食品更营养的假说,同样有待更翔实的研究。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也许有机食品并不比普通食品营养更全面。研究结果显示,在人体所需的13种营养素中,其中10种的含量,在有机食品与普通食品中并无明显差别。但是这种研究并未能涵盖所有指标,有机食品的确在磷与酚类物质的含量上优于普通食品,但是由于很少有人缺乏这两种物质,所以意义并不大。
但在有机产品认证高级检查员、正谷有机食品研究中心总监张友廷看来,食用有机食品的意义,就如食用全麦面包与裸麦面包的差别,“有机肥料成分复杂,更符合植物对养分的需求规律。所以理论上讲,有机食品营养会更全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