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两会期间,科技部公布了精准医疗的“国家指南”,让精准医疗从技术到商业模式有了地图可循。近期,二级市场的相关概念股也表现抢眼,从3月初至本周五,千山药机上涨19%,新开源上涨27.75%,北陆药业、紫鑫药业也分别上涨13.9%和7.31%。对此,接受《红周刊》采访的行业分析师表示,虽然和精准医疗沾边的公司估值都在100倍左右,但精准医疗概念想象空间大,而且我国的精准医疗技术在世界上都是拔尖的,精准医疗中的基因检测已经开始进入盈利期。相信随着市场的回暖,精准医疗概念会迎来厚积薄发的机会。
上市公司跑马圈地精准医疗
精准医疗代表了当前医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对基因进行检测以针对个体用药和靶向给药以专一杀死病变细胞的技术,可以攻克癌症、心脑血管等多种顽疾。目前世界各国纷纷将精准医疗作为国家战略进行推进,我国也不例外。
我国自去年就开展了“百万基因组”计划,科技部提出,到2030年,我国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今年科技部又继续出台相关政策,3月8日,科技部官网公布了《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简称《国家指南》),对精准医疗做了8项细致规划,其中重要一项便是,推动精准医疗进入医保目录。对此,中泰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徐驰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表示:“如果精准医疗进入医保目录,将打破精准医疗大规模商业化的最关键瓶颈,整个产业将迎来爆发契机。”
政策的密集催化,使得上市公司纷纷在此布局,其中还有主业和医疗毫不相干的公司跨界布局。据《红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2015年,16家上市公司在精准医疗领域有动作,其中近半数是首次尝试。东富龙、千山药机主营医疗器械,去年通过收购加码精准医疗领域;广生堂、马应龙、汤臣倍健主营药品和保健,近年来也通过与医疗机构或药企合作参与到精准医疗行业中;荣之联依托大数据基础,与华大基因共建了大数据平台。此外,主营化学的山东海化、主营园区开发空港股份、主营农产品的金健米业,在去年一年内,也通过合作或收购也开始涉足精准医疗领域。
基因检测开始进入盈利期
精准医疗包括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精准诊断概念下的基因检测是精准医疗的基础,目前临床常用的基因检测手段包括:PCR、基因芯片和基因测序。这些业务,二级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各有侧重。广发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张其立对《红周刊》表示,区分优质公司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两点:技术水平和医院获取能力。
例如,PCR主要用于肿瘤、耳聋基因少量突变位点的检测,达安基因就是该领域的龙头。去年10月份,达安基因斥资15亿加码主业,扩建公司荧光PCR试剂。
基因测序主要用于检测易感基因、肿瘤和遗传病检查,该领域的龙头是即将上市的华大基因和迪安诊断,迪安诊断旗下拥有8个独立的医学实验室,公司还开展生化、酶免、放免等1000种诊断服务。此外,新开源去年9月份也耗资4000万收购三济生物、呵尔医疗及晶能生物100%股权。目前,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华东地区二代测序技术的推广厂商。
基因芯片主要用于产前诊断以及遗传病检测,龙头企业是千山药机,2014年公司收购宏灏基因,宏灏基因具有核心基因检测技术,并取得了行业的准入证以及国家卫生部的服务准入许可。
在技术已经大规模铺开的前提下,基因检测也逐渐从成本投入期走向盈利阶段,张其立对记者表示,分子诊断有些项目已经开始盈利,无创产前诊断盈利也较高。迪安诊断证券部负责人表示,旗下为医院做基因诊断服务的广州实验室2014年已经盈利,2015年预计盈利将实现增长。
对于技术水平的现状,张其立认为中国公司相差不多,“国内该领域的龙头公司基本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研究人员多从海外归来,整体水平在全球较为靠前”。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将利润最大化,还要看是否拥有医院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