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内制剂走向市场的路径,因其管理机制、医药企业积极性不足等问题,一直步履维艰。
2015年12月的一个早上,住在北京市五棵松附近的张奇(化名)就坐上了开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以下简称广安门医院)方向的公交车,他要去购买广安门医院自制的玉红膏。
张奇并非病人,而是做北京各大医院院内制剂的代购生意者。那些医院售价只有几元钱的院内制剂,一转手就可以卖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利润丰厚。如广安门医院对术后愈合效果显著的院内制剂玉红膏,医院售价为7.3元,而张奇却能以30~50元不等的价格卖给全国各地的“客户”,赚取数倍的差价。
尽管某些药品广受欢迎,但总体来说,院内制剂面临着生存困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以下简称北京中医院)副院长王国玮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目前越来越多疗效显著的院内制剂面临着停产的风险。以北京中医院为例,其192种院内制剂中,常用的仅有80多种。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院内制剂管理制度的变革,新制剂的研发程序越来越复杂,成本越来越高,时间周期越来越长,因而医院的研发积极性也越来越低。
囿于政策限制,院内制剂无法在市场上直接销售。要想走出医院,必须进行产业化生产。而其走向市场的路径,也因为管理机制、医药企业的积极性不足等问题而步履维艰。
规模萎缩
2005年以前,中国院内制剂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
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制药工业十分落后,药品的生产和供应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国家鼓励各医院根据临床需求,自行研发调制医院内部使用的药物。就剂型而言,中药院内制剂以传统的膏、丸、散、剂为主。而西药的院内制剂则以油、膏等外用制剂为主。
广安门医院药剂科主任王丽霞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一政策,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院内制剂的大发展,在制药工业水平低下的时代,成为一个有益的补充。”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过30多年的积累,院内制剂蓬勃发展。很多医院纷纷建成了自己的制剂室,积极研制、生产院内制剂。很多大医院的“明星”制剂便是在这一时期形成。
广安门医院目前有批准文号的107种院内制剂中,90%以上研发于这一时期。北京中医院目前在注册的192种院内制剂中,大部分都是在这一时期用于临床。
这些院内制剂大多来自于古方或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的经验方。它们经过长时间的临床检验,药效显著。
以上述张奇代购的玉红膏为例,便是广安门医院的制剂,对伤口有极强的修复能力,治疗术后愈合效果显著。委托张奇进行代购的,就是在解放军307医院做了手术的患者,在其主治医师的推荐下欲购买这一药品。“其他医院的医生常常会推荐术后的病人使用我们的玉红膏,就是因为它确实效果很好。”王丽霞说。
归翘栓也是广安门医院的院内制剂,它对治疗女性盆腔炎的效果极佳。据王丽霞介绍,如果这款药停止供应,就会不断有患者往医院打电话要求恢复生产,甚至有些患者会通过北京市的市长热线,希望市政府出面督促医院恢复供应。
虽然目前还没有具体的研究数据表明这些院内制剂的具体药性,但医生和患者的感受却是最真实的疗效。
但是,这些疗效显著的院内制剂,在2005年以后却面临着规模萎缩、生存困难的情境。
2005年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实施《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等规范文件,院内制剂的申报注册和配制生产门槛不断提高,医院的投入也随之不断增加。
王丽霞告诉本刊记者,一个制剂品种从申报到批准生产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程序多、要求高、费用贵。“研制注册一款新制剂的成本已经从最初的数万元,上涨到前些年的30多万元,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了300万元,大部分医院已无力承担,只得减少申报和生产。”
这导致院内制剂的研发种类急剧下降。王丽霞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