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共3541字,分3页,当前第3页,快速翻页: |
29%。在这些机制中,尿蛋白减少显然与氯沙坦的AT1阻滞作用有关,而逆转左心室肥厚的差异可能主要与阿替洛尔未能有效降低中心动脉压有关。另外尚有22%的差异还未能解释,可能归因于氯沙坦与阿替洛尔对脂代谢(LDL-C, HDL-C)等的不同影响。
因此,单独任何一种机制都不能解释LIFE研究中氯沙坦与阿替洛尔在主要终点上的显著差异,氯沙坦更好的治疗益处来自其多效性协同作用,而不仅仅只是RAS阻滞作用,这在阿替洛尔对照下充分显示出来了。
临床优化选择降压药物的重要依据和亮点
降压药的多效性在循证证据的基础上将可能成为临床优化选择降压药物的重要依据和亮点。
目前,在主要作用环节相同的同一类降压药物中,如不同ARB之间,已发现存在明显的多效性差异。替米沙坦兼有部分PPARγ激动作用;依普沙坦兼有较强的交感神经抑制作用;氯沙坦同时兼有增加尿酸排泄、抗炎、抗血小板和部分PPARγ激动作用,多效性作用十分突出。
当然,多效性差异能否转化为临床效应和心血管或代谢终点的优势,可能取决于特定的治疗人群、治疗剂量和时程等多种因素,这些都有待于循证证据的获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