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虽为仿制药大国,但仿制药的跨国巨头在中国却难言顺利。
据彭博社昨日报道,美国当地时间1月15日,仿制药企业阿特维斯集团(Actavis)首席执行官保罗·比萨罗(Paul Bisaro)在旧金山参加摩根大通一次健康保健类会议时表示,公司将彻底退出中国市场,原因是中国的市场环境对于公司开展业务非常困难。
阿特维斯中国方面昨日未对此事置评。该公司一个负责商务的内部人士告诉早报记者,公司尚在正常运营,还没有接到集团关于“退出中国”一事的内部通知。
官网资料显示,阿特维斯由阿特维斯与华纳奇考特制药合并而成,全球总部位于爱尔兰都柏林,行政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为全球第三大仿制药商,旗下拥有750多个产品类型,涉及泌尿外科产品和妇女健康产品、肠胃病治疗药及皮肤疾病治疗药品,营销市场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中国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基地位于广东佛山。
仿制药是与专利药相对的概念。凡申请专利的新化学单体药为专利药,在专利保护期内,药品只有拥有这些专利药品的公司才能生产,或由他们自己转让给别人生产;而仿制药是指与专利药在剂量、安全性和效力、质量、作用以及适应证上相同的一种仿制品,在专利药专利到期后,这些仿制品便可以生产。辉瑞(Pfizer)、葛兰素史克(GSK)等更为知名的企业均以开发专利药物为主。
“进入中国时点不太好”
据彭博社报道,阿特维斯目前在中国区业务还比较小,有几百名雇员,年利润在400万至500万欧元(约合3320万~4150万元人民币)。阿特维斯已经售出了在中国的一项业务,正在就出售另一项业务展开磋商。比萨罗说,此次退出中国不需要引起太多关注,投资者也不必紧张。财报显示,阿特维斯2012年营收59亿美元,净利润9700万美元(约合5.87亿元人民币)。
“阿特维斯在2006年正式进入中国,从这几年的表现来看,发展的速度不达标,难以令集团总部满意。”前述阿特维斯内部人士称。
阿特维斯在中国的发展速度逊于平均水平。中国官网显示,在2011年,阿特维斯集团全球销售增长率为24%,而中国公司的增长率略逊于集团全球的步伐,为20%。
值得注意的是,阿特维斯在去年还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阿特维斯中国区总裁高仁去年5月曾多次对外表示,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在未来三年,每年会有两个新品上市,三年以后,争取每年上市5-10个品种。
前述阿特维斯内部人士称,阿特维斯进入中国的时间点并不是太好。2006年之后,中国制药行业开始了一轮洗牌,然后就是新一轮医改启动。医药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2010年后,药品招标的“安徽模式”兴起,其中,由此带来“唯低价是取”的情况在全国多地蔓延,阿特维斯发展势必受到影响。
难以适应招标的压价
比萨罗抱怨称,尽管中国拥有超过13亿的潜在客户,而中国的商业环境并不算友好。
前述阿特维斯内部人士称,商业环境不好并不是体现在由GSK案引起的医药商业反腐,而是招标价格压得太低。为了抢夺市场,有些企业的报价甚至低于成本。在中国阿特维斯遇到了质量与价格的冲突,因为产品的质量相对于国内小企业要高不少,但生产成本也很高,“所以在价格上毫无比拼优势,卖不动。”
他进一步说,虽然现在部分地方招标时有质量的区分,但大多数政策都是保护原研药(原研药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化合物专利过期的专利药品和未能申请中国专利保护,但在国内首次上市的同类药品共同构成“原研制类”药品),对于仿制药内部却很少能有一些质量区分,还是主要拼价格。
高仁曾告诉国家食药监总局旗下《医药经济报》,要控制产品价格比原研药低三分之一。不过,早报记者发现,市面上国内仿制药比原研药的价格有时会低上数倍。
前述阿特维斯内部人士介绍,在2009年时阿特维斯尚能在部分省区的招标中获得一定的份额,但2011年后,中标的情况已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