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轮大浪淘沙之后,国药、上药、华润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但在医药流通领域,国药集团的商业平台——国药控股在2010年的业绩依然是业内第一,已接近700亿元,雄踞全国医药商业公司的榜首,占据医药商业15%的市场份额,其分销网络覆盖了全国86%以上的三级医院、50%以上的二级医院。
日前,国药控股公告称,计划以配股方式集资34亿元,用于扩大医药分销及零售网络。与上药、华润不同,国控完全把重点继续放在打造流通领域,从一线城市进入二线、三线城市,成为能为药企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商业平台。
“新医改蕴含巨大的商机,从政府到百姓,整个医药产业链都在关注。”国药控股总经理魏玉林坦承,“还没有一种商业模式能够提供一站式服务,我们的起点是药品分销,但发展的方向则是‘健康产业的服务提供商’,不仅仅是药品。”
2012年完成布局
在商务部“十二五”规划的推动下,中国的药品物流产业走向集中的时代,在2010年的跑马圈地中,国药控股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尽管国控的大幅度并购受到质疑,但新市场对于国控业绩的贡献依然不容小觑。2010年,新加盟企业对国药控股的新增销售收入贡献达145.49亿元,归属权益净利润2.53亿元。
医药流通就像一场800米赛跑,既需要体力,也需要耐力,在这场赛跑中,国控有望率先跑完全程。据魏玉林介绍:“到2011年4月初,公司已基本完成全国除西藏之外的省市自治区的网络布局,接下来的重点是依托各个省公司进行地级市网络的完善,预计在2011年底完成2/3的目标,在2012年底完成全国医药分销网络的布局。”
大规模的并购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也必然会带来文化、运营、财务上的冲突,但浸渍行业已久的国控并不担心并购后的整合。“国控是这个行业最大的企业,被并购的企业都是国控非常熟悉的,有些还是以前的合作伙伴,因此,我们并购的特点就是‘大吃小’与‘合并同类项’。”魏玉林表示,“被并购的企业可以获得巨大的资源,这是其他并购方所不能给予的,被并购企业得到的最大好处是:大量的资金进来、管理模式提升和规范化运作。”
流通仍为主业
国控在河南获得并购权之后,曾因成本过高放弃了一部分配送权,故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上药的“松江模式”可以在配送的同时,把自己的品种带进去,利润更高。
但魏玉林显然对工商一体不感兴趣。他说:“目前,国药集团80%的业务都是医药商业,如果只卖自己的产品,那么肯定会排斥其他的工业,这就会影响到商业的业务。国药的产品在国控分销业务中只有很小的比例,不到10%的比例。”他指出,“全产业链的故事我们不太想讲,我们关心的是在产业链上的合理布局。配送企业在产业链上一头是工业,一头是医疗,因此,批发比零售的利润还要低。所以,国控在横向并购的时候,最注重考虑的是这些公司对我们的网络有什么价值。”
在魏玉林看来,消费品行业更容易形成巨型企业,如沃尔玛,可以向上游整合。但药品流通行业不同,上游医药工业很分散,下游终端也很分散。因此,向上向下的并购都不是明智之举。在医药行业,流通和工业是两种不同的业态:工业是产品驱动型的,研发和营销是重点,而且具有排他性;但流通不同,流通就是一个公共平台,满足整个产业链的需求。
魏玉林表示:“我们现在很多集团就是用商业的规模和工业的利润来组成一个集团型公司,但从全球性的医药公司来看,他们最核心的业务仍是药品研发和销售,这就是医药公司核心的竞争优势。因此,国控给自己的定位是产业的整合者,一个公共平台,就做商业分销和零售。”
在大规模并购的情况下,对于如何提高自己的利润,做了多年流通生意的国控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众所周知,目前医药商业企业的平均毛利率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