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非基挂网迟迟无进展,如今好不容易进入招标年,安徽、福建、湖南、浙江、天津、北京等地传来的一刀切腰斩药价的消息却让苦心期盼数年的医药行业集体陷入四面楚歌。
中央进一步强调公立医院需要回归公益性,在简单将药品经营表象定义为一切医疗机构问题的元凶,而不剖析内中成因,甚至连行业沟通和对话都不屑于做,直接以强制政策粗暴武断一刀切地强令企业降价,不接受就出局的史无前例的医药严冬中,更需要从专业化管理的角度冷静地思考和加以完善,避免政策的利刃将医药行业舞伤,而民众就医负担更加沉重,医疗机构问题依旧,极大偏离医改初衷。
医的问题药来扛?
医改近年缘何突然改换目标主体和方向,单方面演变成药改?各种医疗问题的根源诊断和医改定位是否准确,治理措施是否得当?为何对出现问题的医疗机构避之不谈,而将问题抛给其他行业?市场化与公益化是否无法协同?
国企式的医院管理是否适应今天的中国国情,会否继续造成国家资源投入负担累累压力山大,一面喊着不够用,一面严重浪费,滋生各种贪腐问题,效率和效益继续低下,服务和管理严重缺位,与发展中的民众需求更加遥不可及?医改为何对医疗机构如此不痛不痒,却把下游医药行业当成治理对象,对于个体治疗成本普遍上涨和民众满意度不加考量?
医疗机构的专业化管理和监管缺失以及体制弊端造成问题丛生,如果不追根溯源,从根本上强化和完善,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医疗技术水平、行业规范性及服务水平,提高患者地位和保障,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促进教育降低发病率,确保医疗机构的合理需求和基本保障,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无度上涨,提高民众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偏离问题的根源和实质,就会越跑越偏,国家负担沉重,药企全面倒下,医疗费用越来越虚胖,民众越来越抱怨。
一面靠药品收入维持医疗机构运转,一面却将医药企业和行业的生存发展弃之不顾,不从根源上治理大处方、大医疗,设定医疗费用个体和总体控制要求,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规范性以合理降低费用支出,简单用费用加减法的方式让医药行业代其受过,变相鼓励医院偷梁换柱另寻替代,推动大检验、大器械迅猛攀升,推动医疗费用全面猛涨,用人均费用、院均费用、总量费用模糊对比遮蔽个体费用实际全面上涨,用增大总费用的方式稀释药占比,继续全面拉高医疗费用增长。用加减法填窟窿的方式其实是个伪命题,问题核心不触及,只会继续加剧和恶化,导致医疗费用不断脱缰。
市场化、公益化难协同?
市场化与公益化并非对立,剪掉医疗机构市场化的翅膀,只会将其孵化成一切伸手靠国家,机构臃肿,效率和服务低下,门难进脸难看的当代衙门,不仅药企的日子更难过,民众的不满意度和不信任度也将爆表。
我国公立医院靠国家投入作为基本保障,市场服务作为其他费用平衡的双重机制是现实国情,中国作为高速增长的重要经济体,国际地位和民众需求不断上升,也需要给国民更好的医疗保障,不能按缺医少药的俄罗斯等国公立医院的标准照搬,更不能倒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国企费用奇高、效率和服务差、效益倒挂、贪腐严重,不能成为公立医院的模板和方向。
更适合现代中国医疗体系的应是:一方面给医院管理者们手脚松绑,在确保公立属性的前提下,给予医疗机构市场化的运行机制,鼓励通过管理水平提高开源节流,通过医疗技术和服务规范性提升降低费用,同时加大全民健康教育和医务人员学术知识更新力度。另一方面给院长们上紧弦,必须有效提高医院管理水平降耗挖潜,不把手简单伸向国家和患者。
全面提高医德、医术、医品和医疗服务,找回医患一体的初心。专业化管理和监管必须就位,找准根源对症下药,角色厘清,责权分明,才能真正治标。一切推给国家,推给其他行业,将医的问题板子打到医药行业实有不妥,放过了问题,继续纵容其变本加厉地恶化。专业化管理才能有效避免简单运动式管理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经不住时间考证和专业化推敲的各种乱象,符合国家简政放权、一切围绕市场化进行的改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