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将自身定位于连接器的基础上,腾讯医疗投资或许秉持两条逻辑:其一是医疗行为主体的全覆盖,包括患者、医生和医院;其二是就医流程的全覆盖,包括诊前、诊中、诊后、康复甚至急救。与辉瑞制药、中国平安、君联资本联手后,医疗投资由开局向中局过渡。
“互联网与医疗健康领域有广泛的结合机会,比如在乌镇,中国首家互联网医院是我们投资的一个公司为其提供服务的。”12月17日,在乌镇举行的互联网大会上,腾讯CEO马化腾透露了其医疗投资案例——微医集团。
微医集团的前身叫挂号网,在今年9月获得腾讯投资后更名为微医集团,此轮投资由高瓴资本、高盛集团领投,复星、腾讯、国开金融等共同投资,总金额3.94亿美元,其中腾讯出资1.07亿美元。
马化腾所称为乌镇互联网医院提供服务的案例,是微医集团医生王建安为一位女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出了第一张互联网处方,业内将其看作历史节点性事件。
2014年9月,中国三大互联网企业BAT之一的腾讯宣布正式布局医疗健康领域,根据公开资料,截至目前腾讯共投资了丁香园、挂号网、卓健科技、医联、第一反应、妙手医生等六家互联网医疗公司。仅前四家公司的投资总额即超过2亿美元,平均每家超过3亿元人民币。
腾讯从未公开过医疗投资的战略布局,但从被投企业的特点和定位,不难一窥其医疗投资的两条逻辑主线:第一,医疗行为主体全覆盖,包括患者、医生、医院;第二,就医流程全覆盖,包括诊前、治疗、诊后、康复甚至急救。
从“全覆盖”的投资逻辑中不难看出,财大气粗的腾讯试图占领医疗行为涉及的各个环节并最终加以整合,这也呈现出中国BAT投资的鲜明特点。
在两条投资逻辑之上,腾讯将自身定位于连接器:一端连接合作伙伴,另一端连接海量用户。
这或许只是腾讯医疗投资的开局,接下来或将逐渐步入高峰。12月22日,腾讯与辉瑞制药、中国平安、君联资本宣布正式联手,制定了打造中国最佳医疗健康创新产业生态圈的目标,从而完成了互联网、资本、产业的全面结合。
可以预计,更多的互联网医疗细分领域中数一数二的企业仍将获得腾讯投资,由于其医疗投资的战略思路和定位基本成型,与被投企业的谈判时间也会较为“神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腾讯鲜有互联网药品及健康保险企业的投资。
不过,互联网医疗也将面临传统医疗壁垒及盈利模式缺失等问题,改变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企鹅,在改变就医方式的道路上,或许并非一帆风顺。
开局:
大手笔投资六家互联网医疗
2015年11月末,马化腾与三位互联网医疗创始人的照片在微信中疯传,这三位分别为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卓健科技创始人尉建锋,以及医联创始人王仕锐。
这是腾讯组织的一场闭门医疗沙龙流出的照片,除上述三位外,出席沙龙的互联网医疗创始人还包括微医集团廖杰远、第一反应陆乐和妙手医生何涛。六家公司均获得了腾讯的大手笔投资。
腾讯进入互联网医疗行业仅有一年,2014年9月2日,丁香园宣布获得腾讯战略投资,投资规模7000万美元,腾讯方面称“此举也意味着公司正式布局医疗健康领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今年9月,获得腾讯投资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共计六家,平均投资额过亿。
六家企业各有侧重又相互交叉。
第一个获得腾讯投资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丁香园已有15年历史,李天天将丁香园定位于企业与医生沟通、信息流通的桥梁;权威医疗信息源;以及线下医患的“熟客”关系。
之所以可获得腾讯投资,“缘于我们通过互联网积累了中国最多的医生资源,并扮演了垂直医疗体系中医生、患者、其他利益诉求的连接器功能。”李天天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
据李天天称,“丁香园已实现了规模化的盈利,这在互联网医疗企业里非常少见。”
而丁香园决定接纳腾讯投资的原因,在李天天看来,“腾讯的投资不仅力度和体量大,更能在业务上提供很多支持,包括微信、管理层上的,有战略投资者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