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市场快讯 大市细评 中药/API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中国将成为生命科学行业并购首选地

毕马威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在中产阶级扩大、人口老化及城市化加速的推动下,中国的生命科学行业并购活动将会增加,并出现更多合营企业。  

据了解,这份名为《中国的医疗保健及生命科学行业——相辅相成》的报告指出,中国将会成为生命科学及医疗保健行业中举足轻重的一员,并且在未来十年内成为新药开发及创新的领导者。  

报告指出,在20112012年间,中国医药行业共录得132宗并购交易,其中94宗已公布的交易共涉及52亿美元。  

毕马威中国及亚太区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业主管合伙人诺伯特指出:“中国在并购交易宗数和规模方面均已超越德国或日本,显示中国已经晋身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仅次于美国。跨国公司及本土企业都有充分的理由增加在中国的并购活动。”  

并购捷径  

谈及中国医药市场的并购为何如此火热,诺伯特总结道:“生命科学行业的发展,需要有实力的企业为中国庞大的人口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和产品。在此背景下,本土企业之间以至本土与外国企业的整合与合作将是大势所趋。期间会有更多具规模的交易推动行业的融合与进步。”  

其补充表示,跨国企业所面对的“专利悬崖”问题将导致更多的并购及合营活动。不少倚重专利药物的跨国企业都热衷于寻找机会将业务多元化及引发新的增长动力,找到合适的中国伙伴将有助于它们达到此目的。  

报告指出,外国企业希望能发掘中小城镇和基层市场的庞大潜力,藉此进入低端市场,并且积极与拥有广泛市场渗透率及区域网络的本土企业合作。另一方面,中国的本土企业也希望将其较低廉的产品组合多元化并向毛利较高的产品转型。跟外国企业合作,与本地公司筹组合营企业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都是可行的办法。  

诺伯特强调:“我们预期医药行业的竞争会因为毛利率下跌及成本控制政策而加剧。医药企业因而更需要制定一揽子策略,包括扩大现有药物适应症、加快研发新药、通过并购增加新渠道并理顺产能发展。”  

更多合营  

在中国进行收购是跨国公司推进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  

很多大型制药公司,包括辉瑞、赛诺菲和拜耳,已经在过去的几年里消化了早期收购。现在,他们已经为再度开启收购窗口做好准备。  

诺伯特认为:“对于跨国企业来说,合资协议早已被证明是一个绝佳的成长模式。这些国际巨头,如果想深入整个中国市场,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与本地企业建立合资公司,这可以帮助实现更深渗透和更低成本。”  

报告指出,通过合资企业,国内公司也可以得到好处,开始生产质量更高的产品,销售范围有望扩大,还能学到更好的技术和更先进的管理和国际化公司管理经验。  

从长远来看,外国和中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将有可能进一步提升中国市场的增长。目前,中外企业的合作途径很多,包括收购或建合资企业。如默沙东和先声联手建立的先声默沙东,就是一种新颖的尝试。而被称为海正辉瑞的合资制药公司也在建立一种共生关系。  

不过,在毕马威看来,收购或合资,很难说哪种是更好的投资策略。虽然收购之后的主动权完全在于买家,但合资企业也可以通过协同优化,给双方带来巨大的利益。  

该报告指出:无论什么情况下,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赛诺菲和辉瑞的经验表明,确定合适的目标或伙伴并了解他们,是成功的关键。潜在的合作伙伴或收购目标可以是以前的商业伙伴,也可以是竞争对手,甚至是一个未知的实体。如果一个公司无法寻找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结为联盟,大家可以借鉴赛诺菲的经验,开展合作项目也是比较不错的选择。  

尽管近些年来,外国公司不断寻求战略合作伙伴,越来越多的新来者成群结队地在实现他们的中国梦。而通过跨国药企长期雄心勃勃的计划、鼓励竞争对手,中国公司也越来越积极主动,开始把握更多机会,随时面对新的挑战。现在,面对更严格的法规、更激烈的竞争,国内企业正在努力确定自己的位置,把自己打造成市场领导人。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暴利催生中药材黑色产业链

  2012年度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出炉

  医药出口保加利亚大有可为 原料药占近六成

  意大利称中国医疗市场是跨国公司的挑战

  3D打印技术影响深远 或将推动医疗产品制造业

  中药材“身份证”式管理箭在弦上

  我国生物医药有望形成 8000亿市场规模

  中国原料药企业沉重转型:消逝的黄金时代

  原料药出口屡遭“双反” 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美生物制药市场首次萎缩 仿制药贡献亮点

未来3~5年中非贸易额有望突破3000亿美元

原料药出口颓势短期难改上市药企另觅增利良

中药材农残超标药企低调应对 国标成挡箭牌

从源头加强和完善中药产业体系建设

全国药品价格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

原料药新老问题共存 出口以价换量依然待解

中国企业掘金非洲医药市场正逢其时

医药生物公司销售毛利平均44% 销售费用成黑

中保医药贸易增长迅速

现行中药材GAP种植规范引争议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市场快讯 大市细评 中药/A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