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公立医院的“医药分开”试点已逾半年,我们看到了哪些数据?
北京卫生信息网在2012年11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一、第二批试点的友谊医院和朝阳医院在分别试点四个月和两个月后,医保门诊患者的药占比、次均费用、次均药费和医保住院的例均费用等四项指标都出现了全面下降,其中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降幅最低接近10%,最高超过15%。
但我们没看到的数据是,北京市从未公布过医药分开试点医院的自费部分数据。而后者,则是目前三级医院超过1/2的收入来源。
在北京之外,另一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地的上海,以及卫生部钦定的另一个医药分开改革牵头城市江苏镇江,改革方案和北京相比并无突破。
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务院医改办在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方案中提出的放开“二次议价”渐成共识,这被有些地方政府视为补偿公立医院的新来源。
一些政府部门已先行一步,取代医院与药商谈判以获取“返点”,再通过绩效考核分配给医院。这正是此前医改芜湖模式的主要经验。但在2011年底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协作组会议上,卫生部曾以另选医药分开试点城市的方式,无言地否定了这种做法。
刚刚结束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谈到公立医院改革时,再次提出“要抓住取消"以药补医"机制这一关键环节”。但医药分开是否能真正破解看病贵?
医院的收益增长何来?
对于取消药品加成后的补偿,率先开展试点的北京市采用了“平移”的算法,即在取消药品加成的同时取消挂号费和诊疗费,三项大体平移为医事服务费。收费标准分别从以前的5元、7元、9元、14元变为42元、60元、80元、100元,医保患者享受40元定额报销。
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曾在一个内部会议上介绍,根据历史数据静态测算,改革后一个普通门诊患者至少减少11.45元费用。而其为医院贡献的收入增长则是37元(42元减去5元),两项相抵医院收入净增25.55元。
韩同时透露,经测算80%的患者会选择普通门诊。取目前朝阳医院日均门诊量1万人次进行静态测算,则改革后门诊患者一年将为医院增收7460.6万元(1万×80%×25.55元×365天)。
较之2011年朝阳医院21亿元的业务收入,上述增收不算是小数目。韩晓芳表示,试点一个月之后,动态测算的效果与最初的分析一样。
而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也在公开会议上称,北京友谊医院7月份的收益增长了160多万元,而支出降低了900多万元,实际收益增长1000余万元。
疑问随之而来。
医院实际收益的增长是由医保支付的,曾在2011年底爆出当年赤字的北京医保基金能否承受?短短半年、涉及两家公立医院的试点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