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发展迅速,相较当下不景气的欧美市场,非洲己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理想之地。2012年,中非贸易额达到1985亿美元,同比增长19%,创历史新高。其中,我国对非出口853亿美元,自非进口1132亿美元,中方逆差279亿美元。未来3~5年,中非贸易额有望突破3000亿美元。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每年总有不少中国人飞越万水千山到神秘原始的非洲大陆去工作或淘金,越来越多的中国医药企业也开始将目光投向非洲市场,在那片土地上寻觅商机,我国医药行业期待非洲市场带来机遇,非洲也在期待我国医药行业能为其带去福音。
进口需求旺盛
非洲地区人口众多,约占全世界人口的12%,但每年的药品消费只有100多亿美元,仅相当于全球的1/100。正是由于人口众多、医疗费用低、卫生条件差等,非洲一直受到传染病和流行病的困扰。艾滋病、肺结核、疟疾成为非洲人民挥之不去的梦魇。有统计数据表明,非洲的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超过2600万人,每年新发240万结核病例,因结核死亡的人数达54万,全球疟疾病例中90%位于非洲,每年用于疟疾的支出超过了100亿美元。此外,该地区也是HIV、寄生虫病等的高发区。同时,当地由腹泻、上呼吸道感染导致的幼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孕产期疾病与营养疾病、脊髓灰质炎和生殖健康等问题也日益严重,成为非洲致死率最高的疾病。
基础设施落后、发展资金不足导致非洲本土医药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较低,所能生产品种有限,进口依存度高。据统计,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37%的国家拥有自己的医药制造业。但除南非外,多数只能生产少数制剂产品,其中有25个国家仅能从事成药包装与贴标签等简单生产,本土生产药品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20%~30%,且只限于不复杂而量大的基本药物,如基础止痛药、简单的抗生素、抗疟药物和维生素等,医疗用品与设备则90%以上依赖进口。在整个东非地区,仅有34家制药企业,只有1家通过了WHO的PQ认证,多数制药企业依旧是手工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极少数企业采用了现代化的自动生产线,生产剂型以片剂、胶囊和液体制剂为主,仅有4家企业可以生产简单的注射剂产品。由于医疗卫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该地区75%的药品和95%的原料药依赖进口,印度、中国和一些欧洲国家是其主要进口来源地。
鼓励制药业发展
目前,非洲国家正在通过联合自强的“合力”作用,努力实现从“开罗到开普敦”的宏伟蓝图,争取在2015~2016年建立起涵盖全非的自由贸易区。当前,以南非为首的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尼日利亚为首的西非共同体和肯尼亚为首的东非共同体,都将医疗保健改革和制药业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和战略性行业,以提升地区竞争力。南非作为非洲地区医疗服务水平最高的国家,仅有15%的公民拥有医疗保险,加上私营医疗收费昂贵,公立医院外彻夜排队看病的现象极为普遍。为了让全民都享受到基本医疗福利,南非于2010年9月正式提出建立全民健康保险系统NHI,并于2012年3月开始在全国最落后地区的10个试点地尝试进行惠及全民的医疗改革。南非卫生部长Aaron Motsoaledi和财政部长高德翰表示,政府计划通过国库财政、捐款和其他集资渠道完成全民健康保险的资金筹备,并计划将这些资金用于公立医院的改革和私营医院的升级,以改善南非医疗领域存在的诸多不合理现象。该计划倡导的医疗消费模式以及政府大量资金的投入,必将导致医疗需求远远大于医疗资源的供给,而南非本土制药业98%的原料药依赖进口,医疗改革中鼓励仿制药使用、降低用药成本等都为我国制药业带来了机遇。
尼日利亚是西非最大的药品市场,对非洲诸国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该国2005年6月开始实施国家医疗保险规划(简称NHIS规划),目的是建立以健康维护组织(HMO)负责医疗保健分配的模式,最终实现全民医保。截至目前,已有7000个医疗保健中心、1524家药房、